位于香港新界西南的荃湾,素以市井文化与传统工业闻名。然而近年,这片充满烟火气的社区正悄然蜕变——随着「荃湾文艺展览:当代艺术」的揭幕,来自全球的先锋艺术家将废弃厂房、街角巷弄转化为艺术实验场,用装置、影像与行为艺术重塑城市肌理。
策展人林慕云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展览试图打破白盒子的桎梏,让当代艺术与社区呼吸同频。」漫步于改造自六十年代纺织厂的主展馆,比利时艺术家索菲·维特的《织光》系列以光纤重构传统纺机轮廓,数控灯光随参观者移动明灭,彷佛唤醒沉睡的工业记忆。
水墨的数码转译:陈逸飞《山岚计划》
香港本地艺术家陈逸飞将百年老字号「德生堂」中药柜改造成互动装置,扫描抽屉上的药材名称,AR技术随即在墙面投射出拟态水墨山水。当归化作层峦,川贝凝为云霭,传统药理与数字艺术完成诗意对话。
废弃物叙事:田中翔太《塑屿》
日本艺术家田中翔太从荃湾海岸线收集2.3吨海洋垃圾,经分类压缩后浇铸成巨型珊瑚雕塑群。嵌在树脂中的塑料瓶盖随角度变换折射虹彩,残酷美感直指环境议题。展厅特设的嗅觉装置更模拟了酸化海水的气味,引发多重感官冲击。
展览特别设置「巷弄美术馆」单元,邀请居民将自家铁闸、晾衣架改造为展品。72岁的钟记五金店主在艺术家指导下,用废弃轴承与齿轮拼贴出动态雕塑《时光齿轮》,讲述三代人坚守店铺的故事。「从没想过这些破铜烂铁能变成艺术。」他在导览时感慨。
「艺术不该是少数人的密码,而是社区共生的语言。」——公共艺术项目总监 何美欣
除展出作品外,主办方与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合作开设「青年创客实验室」,提供3D打印与激光切割设备。短短两周已有17组学生完成在地创作,其中以AR技术重现消失的荃湾码头鱼市叫卖声的《声景地图》,获选为下届展览重点孵化项目。
入夜后的户外展区更化身为沉浸式剧场,波兰艺术团体用全息投影将唐楼外墙变为动态画布,清代《荃湾风物志》的工笔插图与加密货币行情数据流交错闪现,传统与现代在光影碰撞中重构时空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