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这座繁华都市的喧嚣之外,南丫岛以其独特的慢节奏生活与自然景观,逐渐成为艺术创作者的精神栖息地。2023年秋季启幕的「南丫岛艺术展览」,以榕树湾码头为起点,串联起十二个特色展区,将废弃渔具改造的装置艺术、传统疍家文化影像、当代油画与岛民手作陶器交织成一场跨时空对话。
渔网重生计划:艺术家陈海岚收集300公斤废弃渔网,编织成悬浮于林荫小径的透光穹顶
咸水温感画布:本地画家张祐诚使用海水混合矿物颜料,在帆布上呈现潮汐律动
声景档案馆:录音师黄文瑛历时五年采集的岛民生活声效,配合AR技术重现消失的捕鱼号子
在洪圣爷湾沙滩展区,第三代扎灯笼匠人周伯昌将直径四米的传统花灯改造成光影互动装置,参观者触摸竹编表面即可触发LED灯阵变幻。这场新旧媒介的碰撞,吸引年轻家庭排队体验,周伯昌笑称:“没想到爷爷教的手艺能和手机程序谈恋爱。”
来自法国的陶瓷艺术家Lucie Desvaux将废弃蚝壳研磨成釉料,在索罟湾旧船厂创作出《海洋记忆》系列器皿。她的工作室每日下午对外开放,游客可参与制作融合中法技法的贝壳纹陶杯。“这里的阳光和海风会改变创作节奏,”Lucie说,“你必须学会等待黏土自然干燥时的意外惊喜。”
展览特别设置「岛民创作角」,展出76岁渔民李伯用漂流木雕刻的系列海洋生物、小学生集体创作的《未来南丫岛》水彩长卷。策展团队每周末举办「以物易艺」市集,鼓励居民用自家种植的香蕉、手工虾酱交换艺术作品,构建独特的文化交换生态。
随着暮色降临,大湾肚沙滩化身为沉浸式剧场。多媒体团队将疍家婚礼歌谣数字化重组,配合激光投影在礁石群演绎动态图腾。游客手握特制海螺形灯具沿海岸线行进,点点蓝光与夜空星斗遥相呼应,完成一场跨越物理与精神疆域的艺术仪式。
展览闭幕并非终点,策展人宣布将设立常驻艺术基金,支持更多国际艺术家与本土创作者的合作项目。南丫岛正在书写新的文化地图——这里不仅是度假胜地,更将成为大湾区创意网络的特殊节点,用艺术重新定义离岛的价值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