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落日余晖悄然隐没在维多利亚港的天际线后,我从中环码头登上了前往南丫岛的渡轮。船身划破墨色水面,身后是流光溢彩的摩天大楼群,像一支镶满钻石的皇冠;而前方,只有几点寥落的灯火在黑暗中隐约闪烁,如同散落的星辰。约莫半小时的航程,仿佛一场从繁华到朴素的时空穿越。
踏上榕树湾码头的那一刻,世界突然安静下来。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霓虹广告的刺眼,只有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拂面而来,夹杂着路边海鲜大排档的烟火气和隐约的吉他声。我沿着蜿蜒的小径向南部的索罟湾走去,路灯间隔很远,光线昏黄温柔,足以照亮前路,却又不打扰夜色本身的深邃。
山径上的星空与渔火穿过榕树湾村落的民居,我开始攀爬连接岛屿南北的山径。越往上走,香港岛的璀璨夜景便越发完整地呈现在眼前。回望北方,那一片密集的光之森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际线之一,此刻却像一幅悬于黑色绒布上的立体画卷,繁华,但遥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脚下南丫岛稀疏的灯火,以及远处海面上零星渔船的导航灯,它们在无边的黑暗中执着地亮着,微弱却温暖。
由于光污染较少,南丫岛的夜空能见到更多星星。我找了一处平坦的观景台坐下,关掉手电筒,让眼睛适应黑暗。银河的淡淡光带隐约可见,星辰不再是被城市灯光稀释后的寥寥数颗,而是汇聚成了一条波光粼粼的天上河流。在这里,夜景并非人造光的独奏,而是天光、海光与渔火共同谱写的交响诗。
索罟湾的静谧与生活气下山来到索罟湾,景象又与榕树湾不同。这里是以渔村风情著称,海湾里停泊着不少渔船,随着轻柔的波浪微微起伏。水上人家的灯火倒映在漆黑的海面上,拉出长长的、颤动的光带。海鲜酒家沿湾而建,食客们的谈笑声、杯盘碰撞声隐约可闻,但这喧闹被广阔的海面与夜色吸收、软化,变成了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背景音,并不扰人,反而让人感到安心。
我坐在海旁的长椅上,看着对岸香港仔的灯光。与中环的摩登繁华不同,那里的灯光显得更为家常和平实。耳边只有规律的海浪拍岸声,偶尔夹杂着几声狗吠。时间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脚步,人们不再匆忙赶路,而是散步、钓鱼、闲坐聊天。这种宁静,不是死寂,而是一种充盈的、有生命力的静谧。
远离喧嚣的心灵栖息地南丫岛的夜景,其魅力就在于这种“距离感”。物理上,它离亚洲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仅一步之遥;心理上,它却提供了一个完全抽离的喘息空间。这里的黑暗不被视为需要被驱赶的事物,而是被接纳为自然的一部分。光影在其中扮演的不是主宰,而是点缀。它让你不得不放下手机,停止奔忙,转而倾听内心的声音,感受自然最原始的脉动。
对于长期生活在高压都市中的人而言,南丫岛的夜晚是一剂温柔的解药。它不提供刺激的娱乐项目,只奉献一片可供自由呼吸的夜空、一阵清凉的海风、一段无人打扰的独处时光。在这里,你可以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质,找回被喧嚣淹没的内心平静。
回程的渡轮上,我再次回望逐渐远去的南丫岛。它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静卧在浩瀚的南海之滨,为疲惫的灵魂提供一处避风港。它的夜景,是一场关于光与暗、动与静、繁华与朴素的深刻对话。登岸重回都市的洪流,那份被夜色和海风洗涤过的宁静,已悄然留存心间,成为对抗日常喧嚣的珍贵力量。香港南丫岛的夜,因此不只是一片风景,更是一种可被携带的、远离喧嚣的宁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