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境内的灵岩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寺院依山傍水而建,背靠巍峨秦岭,面临嘉陵江水,素有"秦巴第一古刹"之美誉。据《略阳县志》记载,灵岩寺原名"云岩寺",明代重修后改称现名,取"灵山秀水,岩寺清幽"之意。
寺庙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修葺扩建,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风格。寺内珍藏的唐代石刻《灵岩寺碑》记录了寺庙的创建历程,而明代铸造的千斤铜钟至今仍能发出浑厚的钟声,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
灵岩寺的建筑群依山势分为三进院落,层层递进,错落有致。山门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门额上"灵岩寺"三个鎏金大字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手书。穿过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殿内供奉的四大天王塑像栩栩如生,衣袂飘飘,颇具唐宋遗风。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采用罕见的"减柱法"建造,内部空间开阔宏伟。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高约5米,为明代木雕精品,佛像背后的背光采用镂空雕刻技法,图案精美绝伦。值得一提的是,寺院后院的藏经阁为宋代建筑,其独特的"勾连搭"屋顶结构在西北地区十分罕见。
灵岩寺最令人称道的是其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寺院周围的古柏参天,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柏",相传为建寺时所植,树干需三人合抱。每年春季,寺内的古玉兰树花开如雪,与红墙灰瓦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寺院后山的摩崖石刻群尤为珍贵,现存唐宋以来石刻200余处,内容包括佛经、题记、诗词等。其中唐代雕刻的"观音渡海图"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被誉为"秦岭石刻艺术的精华"。站在寺院最高处的望江亭远眺,嘉陵江如一条玉带蜿蜒而过,秦岭群峰尽收眼底。
作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座活着的文化博物馆。寺院至今保留着传统的佛教仪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等佛事活动依然如期举行,吸引着四方信众前来参拜。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强了对灵岩寺的保护修缮工作,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使这座古寺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灵岩寺已成为陕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庄严神圣,还能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更能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