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的方塔园内,矗立着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塔——松江方塔。这座始建于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1068-1093年)的佛塔,不仅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砖木结构塔之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佛教文化交融的珍贵见证。
高42.5米的松江方塔采用九级四面形制,其独特的砖木混合结构堪称宋代建筑典范。塔身以清水砖砌筑出细腻的菱角牙子纹样,檐角悬挂的宋代铜铃至今仍能发出清越之声。1974年大修时发现的塔刹宝瓶内藏银匣、佛牙等文物,印证了佛教舍利供奉的传统。塔心室保留的177处宋代铭文题记,如同镌刻在砖石上的历史备忘录,诉说着建塔工匠的虔诚与匠心。
方塔自建成以来便是松江的文化磁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为其题写「興聖教寺」匾额,明代董其昌在此留下咏塔诗篇。民间流传的「神鳌托塔镇水患」传说,赋予古塔守护城池的祥瑞意象。清人黄霆在《松江竹枝词》中写道:「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名兰杳霭中」,生动描绘了古塔与城市共生的文化图景。
如今的方塔园以「唐宋气象、明清意境」为设计理念,将古塔与宋代望仙桥、明代砖雕照壁、清代天妃宫等历史遗存有机整合。园林设计师运用传统造园手法,通过疏林草坪、镜面水池等现代景观语言,营造出古今对话的空间诗学。每当晨曦初照,塔影倒映池中,虚实相生的画面再现了「影摇三泖月,光接九峰云」的古典意境。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松江方塔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
数字化建档实现三维数据永久保存
AR导览技术复原历史场景
定期举办塔文化主题展览
中秋赏塔诗会成为城市文化名片
这些创新实践使古塔从静态遗存转变为活态文化现场,让千年文脉在当代城市中持续生长。
从北宋的晨钟暮鼓到现代的数字光影,松江方塔始终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图腾。它不仅承载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营造智慧,更在新时代的文化建构中持续书写着人与遗产共生共荣的传奇。这座穿越千年的文化灯塔,将继续照亮城市的文化寻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