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方塔(兴圣教寺塔),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砖木结构古塔之一。这座始建于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1068-1093年)的建筑瑰宝,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无数访客驻足凝望。
一、千年古塔的历史印记方塔原属兴圣教寺建筑群,寺院虽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但塔身仍巍然矗立。据《松江府志》记载,古塔在明清时期经历多次修缮,现存塔体依然保持了宋代的主体结构与建筑特征。高42.5米的九层方塔,其平面呈独特的正方形制,打破了传统佛塔以八角形为主的惯例,这种形制在现存宋代古塔中堪称孤例。
塔基出土的宋代地宫文物中,鎏金铜佛像、舍利石函等珍贵遗存,为研究江南佛教传播史提供了重要物证。明代砖刻《重修兴圣教寺塔记》更详细记载了当时修缮过程中采用的糯米灰浆工艺,展现出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
二、建筑艺术的立体画卷方塔的营造技艺堪称宋代建筑的活化石:
斗拱飞檐:每层檐角悬挂的铜铃共36只,风雨中清音远扬
木构回廊:现存宋代栏杆与壶门样式,保留早期佛教艺术特征
砖雕艺术:塔身212处宋代佛龛中,罗汉浮雕仍可见生动神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塔刹部分,高达8米的铸铁塔刹由覆钵、相轮、宝瓶构成,其铸造工艺与《营造法式》记载完全吻合,成为研究宋代金属铸造技术的重要标本。
三、文化记忆的时空承载方塔园内,宋代望仙桥、明代砖雕照壁、清代天妃宫等历史建筑环绕古塔,形成独特的历史建筑群落。明代照壁上高达4.75米的巨型砖雕麒麟,与方塔共同构成「麒麟望塔」的祥瑞意象。
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无数诗篇,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曾作《方塔晴云》,清代学者朱彝尊更将「方塔风铃」列为「松江十二景」之首。塔院碑廊中,苏轼、米芾等大家的书法碑刻,延续着千年文脉。
四、古今对话的文化地标如今的方塔园,已成为融合文物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典范:
地宫文物数字化展示让历史触手可及
传统建筑技艺研学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
季节性文化活动再现「曲水流觞」古韵
每当春樱盛开或秋桂飘香时节,古塔与园林相映成趣,传统戏曲表演在塔影中婉转开腔,历史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站在塔下仰望,斑驳的砖痕与精巧的檐角交织出时光的经纬。这座承载着艺术智慧与历史记忆的千年古塔,正以其静默而恒久的存在,诉说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