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春风拂过慈湖水面,这片宁静的湖畔就会迎来一年中最绚烂的时刻——慈湖风筝节。作为当地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风筝节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连接古今的文化传承。
清晨的慈湖还笼罩在薄雾中,来自全国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已开始忙碌。长达30米的巨龙风筝需要十余人协作才能缓缓升空;精巧的燕子风筝在老师傅手中轻盈起舞;孩子们牵着卡通造型的风筝在草地上奔跑欢笑。当上百只风筝同时升空,原本湛蓝的天空瞬间变成流动的彩色画廊,凤凰展翅、锦鲤摆尾、敦煌飞天……每个风筝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符号。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当地非遗传承人制作的“慈湖特色风筝”——以湖中白鹭为原型的三米大型风筝,翅膀采用特制绢布,在阳光下会呈现渐变的珍珠光泽。当它掠过水面时,仿佛真有一只巨型白鹭在云端徘徊。
风筝节现场特设的传统工艺展区里,七八十岁的老艺人正在示范扎制风筝的古老技艺。削竹、绑扎、裱糊、绘画,每个步骤都蕴含着代代相传的智慧。使用的颜料是用矿物粉末调和胶矾水制成,这种传统配方能让风筝在雨中保持色彩艳丽。一位正在绘制戏曲脸谱风筝的老人说:“我爷爷的爷爷就在这湖边放风筝,现在我要让孙辈知道,除了电脑游戏,还有会呼吸的传统文化。”
近年新增的创意工作坊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他们用环保材料制作的风筝同样精彩:用回收塑料袋拼贴的彩虹风筝、以竹纤维为骨架的生态风筝,甚至还有融入LED灯带的夜光风筝。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巧妙融合,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慈湖风筝节的核心价值远不止于娱乐。组委会负责人介绍,不同造型的风筝其实暗含文化寓意:蝙蝠造型象征“福气东来”,莲花风筝代表“清廉高洁”,连续13年参展的“二十四节气风筝系列”更是活生生的农耕文明教科书。今年新增的“一带一路”主题风筝展,用风筝丝线隐喻古丝绸之路,成为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新窗口。
学者研究发现,慈湖地区的风筝制作可追溯至明代,当时渔民通过放风筝观测风向,后来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祈福风筝”习俗。现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放风筝,已成为当地人寄托思念、祈愿美满的特殊仪式。
除了专业风筝表演,民众互动区永远充满欢声笑语。国际风筝放飞区里,日本和服少女风筝与荷兰风车风筝比邻而飞;亲子体验区中,父母手把手教孩子调整风筝线的角度;摄影爱好者们架起长焦镜头,捕捉风筝与慈湖山水相映成趣的绝美画面。傍晚时分,数百盏风筝形状的灯笼在湖畔亮起,与夜空中闪烁的星光交织成梦幻场景。
据统计,今年风筝节三天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达95%。游客们带走的不只是照片,更有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一位从广州专程赶来的游客感叹:“原来风筝线牵起的不仅是风筝,更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随着夜幕降临,最后一批风筝缓缓收线。但慈湖风筝节带来的思考仍在延续: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让传统技艺持续飞翔?组委会表示,明年将推出VR风筝博物馆和线上风筝DIY平台,让千年技艺插上科技的翅膀。正如一位文化学者所说:“当风筝的丝线从掌心延伸到云端,我们连接的其实是文明的过去与未来。”
夕阳余晖中,一只特制的“传承风筝”仍在高空盘旋——这只由三代人合作完成的风筝,骨架用的是老宅拆下的竹梁,蒙面是孙辈设计的数码印花,而系着的红线上挂着写满祝福的木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春风中找到新的飞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