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慈湖湿地公园举办了一场以“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来自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生态学专家李教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为现场百余名环保志愿者和市民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生态知识盛宴。
李教授首先从慈湖本地的生态系统入手,指出:“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重要功能。”他通过展示近十年慈湖水质的监测数据,生动说明了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如何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现场观众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样中的微生物,直观感受到生态系统微观世界的奇妙。
“每公顷湿地每年可净化400吨污水,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生态工程师。”李教授如是说。
讲座重点探讨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投影幕上依次出现慈湖记录的187种鸟类图片,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专家指出,近年来通过建设人工鸟岛、控制游览区域等措施,慈湖鸟类种群数量增长了23%。“生物多样性就像飞机的铆钉,丢失任何一个都可能影响整体安全。”李教授用这个比喻强调物种保护的紧迫性。
慈湖现有维管植物302种
鱼类资源从15种恢复到28种
发现稀有蜻蜓品种——碧伟蜓
在互动环节,针对市民提出的“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问题,专家展示了生态缓冲带、透水铺装等新技术方案。通过对比2015年和2023年的卫星图,清晰呈现了退耕还湿成果:湿地面积从3.2平方公里扩展到4.8平方公里,水源涵养能力提升50%。
年份 | 水质等级 | 鸟类种类 | 植被覆盖率 |
---|---|---|---|
2015 | Ⅳ类 | 142 | 65% |
2023 | Ⅱ类 | 187 | 82% |
讲座最后发起了“守望慈湖”公民科学家计划,鼓励市民通过手机APP记录动植物观察数据。退休教师王女士表示:“原来觉得环保是专家的事,现在明白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态守护者。”现场还发放了图文并茂的《慈湖生态观察手册》,指导公众进行规范的生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