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桃園市大溪區的慈湖,不僅是著名的觀光景點,更孕育了豐富的文化藝術土壤。這裡有一群扎根土地的藝術家,用創作訴說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
土地孕育的藝術靈魂慈湖周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為在地藝術家提供了無盡的創作靈感。從兩蔣文化園區的歷史厚重感,到慈湖陵寢的肅穆寧靜,再到周邊農村的田園風光,這些元素都深深影響著當地藝術家的創作風格。
水墨詩人:陳文華的山水情懷出身慈湖本地陳文華老師,從事水墨創作超過三十年。他的作品以慈湖山水為主題,筆觸細膩溫柔,將慈湖的晨昏暮靄、四季變化展現得淋漓盡致。「每次站在慈湖畔,看著湖水倒映山光雲影,就覺得自己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陳文華如此形容他的創作心境。
他的代表作《慈湖春曉》運用淡墨渲染技法,捕捉清晨薄霧中的湖光山色,畫面充滿詩意與靈性,讓觀者彷彿能感受到湖面微風的輕拂。
陶藝匠心:林美雲的泥土對話林美雲工作室隱身於慈湖附近的傳統三合院中,她堅持使用本地陶土,創作充滿土地溫度的陶藝作品。「慈湖的泥土有種特別的黏性與色澤,燒製後會呈現獨特的赭紅色,這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特色。」林美雲邊拉坯邊說道。
她的作品融合傳統技法和現代設計,茶具、花器上的紋路靈感來自慈湖波光、附近山脈的稜線,甚至是落葉的脈絡,每一件作品都是與土地對話的結晶。
木雕師傅:張明雄的歲月刻痕在慈湖經營木雕工作室已二十餘年的張明雄,擅長將廢棄木材賦予新生命。他經常使用當地老屋拆下的樑柱、果樹修剪的枝幹進行創作。「每塊木頭都承載著時間的故事,我的工作是讓這些故事繼續流傳。」
他的大型木雕作品《湖光山色》使用檜木與樟木拼接,巧妙利用木材天然紋理表現慈湖山水層次,現陳列於慈湖遊客中心,成為許多遊客必訪的藝術景點。
「藝術不在遠方,就在我們生活的土地上。」——慈湖藝術家共識 社區藝術共創近年來,慈湖在地藝術家更積極推動社區藝術活動,包括:
每月舉辦「慈湖藝術市集」,讓遊客直接與藝術家交流
開設藝術體驗工作坊,推廣傳統工藝
與當地學校合作藝術教育計畫
策劃「四季慈湖」主題聯合展覽
結語:扎根土地的藝術生命力慈湖在地藝術家的創作,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對家鄉深情的告白。他們用畫筆、陶土、刻刀記錄這片土地的點滴變化,讓藝術成為連接人與土地的橋樑。下次造訪慈湖時,不妨放慢腳步,細細品味這些扎根土地的真誠創作,你會發現,最美的風景不僅在山水之間,更在藝術家筆下、手中流淌的情感與記憶。
本文旨在推廣慈湖在地藝術創作,歡迎支持本土藝術家,讓台灣藝術生命力持續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