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慈湖在地故事馆,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木门。青砖墙上挂着褪色的老照片,竹编灯笼投下暖黄的光晕,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书卷气息。每周三午后,这里便会响起抑扬顿挫的闽南语讲古声——八十三岁的陈阿公用布满老茧的手抚着藤椅扶手,将半个多世纪的慈湖故事娓娓道来。
「早年慈湖不是观光区,是养活整庄头的命脉啊。」陈阿公眯眼望向窗外的湖光,说起1940年代慈湖沿岸的挑夫故事。他示范着当年挑扁担的姿势,如何用麻绳将蚵筐固定在两头,清晨四点摸黑走三公里泥路到码头。讲至兴起时,老人突然哼起「六月茉莉香透厅,船仔摇过慈湖埕」的古老谣谚,声音如同被湖水浸泡过的木桩,带着潮湿的沧桑感。
「湖水会退潮,记忆勿会退。阮讲古毋是怀旧,是欲共囝仔说明白——恁祖先的汗是滴佗位。」
故事馆由废弃的鱼汛观测站改造而成。策展人林小姐特意保留水泥墙面的水渍痕迹,让老地图与AR技术结合:游客用手机扫描1955年的慈湖渔港照片,屏幕立即浮现动态的三桅帆船作业场景。这种「复古未来主义」的设计,正暗合讲古活动的内核——用当代语言重新纺织历史经纬。
声音档案馆:收录27位长者关于庙会、捕鱼、婚俗的口述历史
互动沙盘:可手动调整水位线,观察慈湖湿地60年来的变迁
方言密码墙:触摸屏点击「𫝶仔(蜘蛛)」「胡螓(蚂蚁)」等词汇,会播放长者发音
令人意外的是,听众里不乏年轻面孔。戴着耳钉的大学生阿凯每周必到,他正在将陈阿公讲述的「捡蜊仔换学费」故事改编成VR游戏。当老人得知自己的童年经历将被做成数位作品时,颤巍巍地从布袋掏出颗斑驳的玻璃珠:「这是阮厝边换给我的第一项物件,你共做到游戏内底好毋?」
项目 | 长者主讲场次 | 青年参与人数 | 共创作品数 |
---|---|---|---|
渔业记忆 | 18场 | 327人 | 5部纪录片 |
饮食密码 | 12场 | 194人 | 3本食谱绘本 |
民俗技艺 | 9场 | 158人 | 2套剪纸教学包 |
讲古尾声照例是奉茶时间。陈阿公执意要用老陶壶冲泡本地生产的「慈湖晚风」茶,滚水冲下时蒸腾的雾气,恍若湖面晨霭。他端茶给听众时总念叨:「听古就像吃茶,咻咻叫灌落去无滋味,爱小口小口啉。」有次台风过后,故事馆停电,众人就着烛光听完全场,反而更深切体会到先民与自然共存的智慧。
如今故事馆的梁柱间已沉积近百场讲古的声波。这些声音有时具象为少女根据阿嬷口述绣出的「相思寮地图」绢布,有时转化成学童绘制的「消失的水鸟」立体书。当九十八岁的林阿嬷用漏风的牙齿唱起乞雨歌时,或许她不明白何为「文化资产保存」,但那些颤动的音阶,早已在年轻聆听者的心湖投下粼粼波光。
日落时分,故事馆的木门吱呀合上,但讲故事的人从未离开。正如墙上那句以毛笔写就的注脚:「湖会老,地会变,只要还有人愿意坐下来听,时光就能在话语里重新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