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照片在玻璃展柜中无声陈列,褪色的砖墙与模糊的人影交织成时光隧道。这场「百年沧桑对比图」特展通过217组新旧影像对照,将城市古街的百年剧变浓缩于方寸之间。策展人采用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只需扫描老照片二维码,即可在手机屏幕上看到同一视角的现代街景——青石板路上的黄包车夫与外卖骑手在数字图层中错身而过。
展区中央的立体沙盘吸引着观众驻足。1910年测绘地图显示,整条街巷原有43口公共水井,如今仅存2口被保护在商业综合体地下停车场。一组对比照片生动诠释着空间嬗变:曾经挑着扁担叫卖栀子花的妇人站立处,现在成了网红奶茶店的取餐窗口;民国时期的银楼招牌「聚宝斋」三个鎏金大字,正与共享充电宝柜机的荧光标识重叠。
特别展区还原了1935年的老茶馆场景。高清扫描的茶客合影中,27个人物被AI技术逐帧修复,参观者触碰电子屏即可查看每个人物的服饰细节与生平推测。策展团队通过城市档案馆的租赁契约,考证出当时茶馆二楼住着6户裁缝学徒,他们晾晒的绸缎布料,如今被某连锁民宿的北欧风窗帘取代。
「这些对比不仅是空间的重叠,更是集体记忆的拓扑学」——策展人访谈视频节选
展览尾声处的交互装置引发深思:观众可拖动时间轴,观看某个具体门牌在不同年代的改造方案。某栋明代宅院在数据库里留下37次改建记录,从合作社仓库到电子烟体验馆的身份转换,背后是15次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最新全息投影显示,被移栽到植物园的百年银杏,其根系仍在原址地下绵延23米。
商会时代
集体化改造
商业开发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