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亦是秋季由凉转寒的转折点。此时昼夜温差增大,空气中的水分逐渐凝结成露,故称“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值此时节,“秋燥”渐显,人体易感口干舌燥、皮肤干涩,此时以茶为媒,调和身心,恰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
一、白露时节:阴阳交替的养生节点白露节气(每年公历9月7日或8日)后,自然界阳气渐敛,阴气日盛。中医理论强调“天人相应”,此时人体阳气开始内收,若调养不当,易诱发呼吸道疾病、肠胃不适及情绪波动。民间素有“白露身不露”之说,意在提醒人们注意保暖,避免寒气侵袭。
秋燥分为“温燥”与“凉燥”,白露前后多属温燥,表现为咽喉肿痛、干咳少痰、便秘等症状。故而养生需遵循“润燥生津、养阴护肺”的原则,饮食宜甘润,起居宜安宁。
二、白露茶:秋日润燥的自然馈赠“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白露茶指白露前后采摘的茶叶,经历夏季酷暑后,茶树在秋凉中缓慢生长,叶片内积累了丰富的芳香物质与茶多酚,兼具绿茶的清冽与红茶的醇厚,尤为适合缓解秋燥。
白茶·清润降火:白露时节饮用白茶(如白毫银针、白牡丹),其性清凉,可滋阴润肺,缓解因燥热引起的咽喉不适。
乌龙茶·平和脾胃:半发酵的乌龙茶(如铁观音、武夷岩茶)茶性温和,能促进消化,化解秋季进补带来的油腻感。
花草茶·养颜安神:菊花茶搭配枸杞、蜂蜜,可明目降火;桂花茶佐以陈皮,能理气化痰,舒缓秋郁情绪。
三、茶会之外:多维养生之道白露养生需饮食、作息、情志多方兼顾,方可达内外平衡之效:
1. 饮食调养:润燥为本
多食银耳、梨、百合、莲藕等白色食物,以“白色入肺”增强润燥之力;少食辛辣烧烤,以防加重体内燥热。推荐雪梨百合粥或杏仁露作为早餐,既滋养又易吸收。
2. 起居有常:收敛阳气
宜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阴。晨起可进行温和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以微微出汗为度,切勿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
3. 情志平和:防“悲秋”之郁
秋日萧瑟易引发情绪低落,可通过品茶、闻香、赏菊等活动陶冶心性,亦可练习冥想或深呼吸,保持心境开阔。
四、千年茶俗:白露茶会的文化意蕴自唐宋起,文人雅士便盛行秋日煮茶吟诗。白居易曾写下“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道尽秋茶之妙。如今,白露茶会不仅是养生仪式,更成为传承传统文化、联结人际情感的载体。
值此白露,不妨邀三五知己,于庭院或窗边设一茶席。茶烟袅袅间,品茶论道,赏月听风,让身心在自然节律中归于平和——这或许便是顺应天时的终极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白露茶会之意,恰在于以茶为引,调和身心,臻至“容平”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