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中心的北海公园内,一群银发学员正手持毛笔,对着湖光塔影挥毫泼墨。这里是北海公园老年大学书画课堂的日常场景——古建长廊作教室,千年园林当画布,老人们用笔墨延续着皇家园林的文化脉络。
园林课堂:历史与艺术的沉浸体验每周二上午九点,68岁的李阿姨都会准时来到阐福寺偏殿。这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古建筑,如今摆上了六张黄花梨画案。推开雕花木窗,太液池的粼粼波光即刻映入眼帘。「对着琼华岛白塔练书法,笔尖都带着灵气。」李阿姨展示着刚完成的《荡舟北海》水墨小品,画面中的游船与她年轻时在湖面划船的记忆完美重合。
课程设计: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表达书画教师王明阳说:「我们特意把楷书课程安排在快雪堂,那里的楠木厅堂布满石刻碑帖;山水写生则多在静心斋,太湖石与回廊构成天然取景框。」
老年大学的课程表透着巧思:
春季学期主打「园林花鸟工笔」,学员跟着植物花期写生
秋季开设「匾额书法研习」,解读园内53块历史匾额的笔墨奥秘
冬至特别课「长卷临摹」,在长达20米的《北海全景图》复制品上集体创作
76岁的退休教师张伯伯对此深有感触:「年轻时忙着教书育人,现在终于能静心研究《三希堂法帖》。上周我的『燕京八景』篆刻作品还被选为公园文创产品呢!」
文化传承:银发学子的第二人生这个特殊的学堂自2018年创办以来,已培养学员600余名。令人惊喜的是,28%的学员作品进入过正规展览,更有11人加入了北京书法家协会。教务主任赵雪梅透露:「我们正在建立『师徒制』,让优秀学员辅导新入校的『年轻老人』。」
今年重阳节,学员们用三个月时间集体创作了《北海十景图》。这幅15米长的绢本设色画卷,既保留了传统界画技法,又融入了老年视角的温暖笔触,现已成为公园文化馆的珍贵藏品。
园林课堂的未来愿景随着课程影响力扩大,北海公园管理处计划:
将五龙亭改造为露天写生基地
开发「数字书画」课程,用AR技术重现历史名作
与故宫学院合作开展文物保护专题课
夕阳西下,最后一抹金光掠过庆霄楼的琉璃瓦。画案前的老人们仍在专注运笔,他们笔下的荷花在宣纸上徐徐绽放,与湖中真实的荷花形成了跨越媒介的对话。在这座历经八百年沧桑的皇家园林里,传统文化正通过银发族的笔墨,书写着全新的生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