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轻柔的海风与鸥鸟鸣叫声中,来自XX中学的120名师生踏上北海银滩。研学导师手持扩音器宣布:"今天我们的课本是这片大海和红树林。"随着海浪轻拍沙滩的节奏,一场融合生态探索、劳动实践与跨学科学习的户外课堂正式展开。
研学档案丨时间:2023年秋丨地点:北海红树林生态保护区丨参与年级:5-8年级
在盐沼地的木栈道上,八年级学生李晓萌正用放大镜观察胎生苗的形态特征。"这些幼苗像绿色雪茄!"她兴奋地在本子上绘制简笔画,旁边记录着专业术语:呼吸根、泌盐腺体、潮间带生态系统。
地理组测量海水盐度与pH值
生物组统计招潮蟹洞穴分布规律
化学组检测沉积物重金属含量
带队教师张海洋指导学生们通过象限取样法建立数学模型,来自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则演示利用无人机进行红树林健康评估。当潮水漫过实验区域时,学生们第一次真切理解"海岸卫士"的生态价值。
退潮后的滩涂变身天然实验室。五年级学生王梓轩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将沙蟹放入观察盒:"它的螯足长度是体长的1.5倍!"不远处,三个小组正进行净化海水对比实验,不同过滤材料的净化效率以折线图形式实时更新在研学APP。
"原来生蚝能过滤10升/小时海水!"——摘自学生研学日记
在渔家乐实践环节,学生们学习辨识渔获、修补渔网,亲手烹制的海鲜粥成为最受欢迎的午餐。劳动教育指导老师强调:"从海洋到餐桌的过程,需要敬畏自然的智慧。"
夕阳下的分享会上,海洋塑料微粒展台引发热议。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从沙滩收集的微塑料,显示屏投射出触目惊心的污染图像。各组展示的解决方案充满创意:
方案名称 | 创新点 |
---|---|
AI识垃圾小程序 | 图像识别分类海岸垃圾 |
环保贝壳画 | 文旅融合宣传载体 |
潮汐能清扫车 | 利用自然能源作业 |
当月光洒在海面,学生们用手电筒光束组成"海洋卫士"字样。这场光影仪式背后,是67%参与学生在后测中表示愿意成为海洋保护志愿者。
返程大巴上,研学导师收集到238份观察日志、79个科学问题和15项创新构想。地理教师发现,学生对季风洋流的理解深度提升42%;班主任记录着:"内向的林雨萱主动担任小组发言人。"
海浪依旧不知疲倦地冲刷着沙滩,而少年们心中播下的蓝色种子,正在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