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园林,北海公园近日以创新方式重新诠释了其文化遗产价值——通过发布全球首个大型古典园林全景声景地图,完整收录园内42处标志性自然声效。这一项目由北京市园林局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声学研究院历时两年完成,融合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数字技术,开创了文化遗产记录的新范式。
打开交互式数字地图,用户可随导航标记漫游全园:
琼华岛南麓:白塔风铎的青铜清响与雨燕群飞的羽翼震颤形成奇妙共鸣
濠濮间九曲桥:锦鲤摆尾激起的水波声与松针落水的滴答声构成动态音画
静心斋:晨间庭院独有的“声音分层”——远处钟鼓楼报时声、中景竹林风动声、近处青苔滴露声
项目组采用Binaural Recording技术,通过仿真人头麦克风实现三维声场采集,最大程度保留空间听觉信息。
生态学家指出,这份声景地图具有重要科研意义:
建立北京城区鸟类声纹数据库,识别出17种留鸟的季节性鸣叫特征
通过分析水体声谱,首次量化证明太液池生态修复工程对水生昆虫种群的影响
记录到3种濒危昆虫的独特振动频率,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依据
项目负责人王教授强调:“这些声景是活态的历史记忆。比如永安寺的暮鼓声延续着乾隆时期制定的报时制度,而画舫斋的雨打芭蕉声仍保持着《帝京景物略》记载的韵律。”团队通过比对1900年老照片中的建筑形制与当前声场数据,发现部分庭院仍保留着原始的声学反射特性。
项目特别设置市民音效投稿通道,已有超过200份有效投稿被纳入数据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退休教师张先生提供的“雪后五龙亭”录音——冰面开裂的空灵声响与游人踏雪的咯吱声交织,展现出冬季特有的声景层次。
公园管理处计划未来每月举办“声景漫步”活动,游客可通过专业设备体验不同时空维度的声音景观,例如对比雨前雨后禅智寺的声场变化。
通过扫描二维码,游客可获得基于地理位置的声音导览:
在阅古楼前聆听清代文人雅集时的诗词吟诵与古琴余韵
于快雪堂竹林体验东坡笔下的“莫听穿林打叶声”
对比春分与秋分时节九龙壁前的风声频率差异
该项目为智慧园林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未来计划扩展至颐和园、天坛等历史名园,构建北京古都声景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