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当城市还在沉睡时,我们一行十二人已背着行囊聚集在火车站广场。朝霞映照着每个人兴奋的脸庞,这次为期三天的瞿塘峡团队游,是我们这群相识十年的老友约定的年度旅行。作为长江三峡的起点,瞿塘峡以其“险峻雄奇”闻名天下,而我们更期待的是在这壮丽山水间,重温友谊的温度。
一、夔门雄姿:山水见证的友谊抵达白帝城时已近正午,站在观景台上眺望夔门,才能真正体会杜甫“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意境。两座千米高峰夹江对峙,形如巨门,长江在此被束成百米宽的水道,湍急的水流撞击岩壁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我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却发现单人照片总难以容纳这磅礴气势,于是自然而然地开始互相帮忙拍摄合影。
“记得大学时我们挤在宿舍看《三峡好人》,现在居然真的站在了夔门前!”小雨的感慨引来一片应和。导游告诉我们,人民币10元纸币背面的图案正是此景,我们迫不及待地掏出纸币比对,在欢笑中拍下“打卡照”。这种共同发现美好的体验,让风景不再是冰冷的地理存在,而成为友谊的生动注脚。
二、栈道同行:协作中的温情时刻下午的古栈道徒步是体力的考验。开凿于绝壁上的栈道仅容一人通过,脚下是奔涌的江水。我们自动形成默契的队形:体力最好的阿强打头探路,细心的小琳负责收尾照应,中间的同学互相传递着“注意落石”“小心湿滑”的提醒。在最险要的“猴子爬”路段,男生们自发站在外侧组成人墙,女生则紧贴岩壁缓慢通行。
途中遇到一段因雨水冲刷而损坏的台阶,正当我们犹豫时,当地向导砍来竹竿搭成临时扶手。“我恐高...”小薇话音未落,前后伸来的手已握住了她的背包带。“数着台阶走,别看下面”“还有二十步就到平台了”的鼓励声此起彼伏。当最终全员安全通过时,爆发出的欢呼声惊起了林中的飞鸟。这种跨越困难的成就感,让我们的情谊如同这千年栈道,越经风雨越显坚韧。
三、夜话巫山:星空下的心灵交汇入夜后住在峡江边的民宿,露台上摆开当地特产的脐橙和枇杷酒。远离城市光污染的夜空银河清晰可见,江面偶尔传来货轮的汽笛声。我们聊起毕业初入社会的迷茫,聊起各自工作中遇到的趣事,也聊起父母健康和孩子教育这些“甜蜜的负担”。
“其实每次压力大的时候,就想起大二那年我们通宵爬泰山看日出。”老陈的话让气氛变得柔软。在这个智能手机占据太多注意力的时代,能放下琐事纯粹地交谈已成为奢侈品。瞿塘峡的夜晚像温柔的容器,盛放着我们不加掩饰的真实情绪。当流星划过天际时,不知谁轻声说:“希望十年后我们还能这样看星星。”
四、文化寻踪:诗意长江的心灵共鸣第二日我们乘船深入峡谷,船过粉壁墙时,摩崖石刻上的《早发白帝城》引发热议。“小时候背诗只觉得痛苦,现在站在李白站过的地方,才懂‘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学中文出身的小张即兴朗诵起来,我们跟着齐声附和,惊得江鸥扑棱棱飞起。在悬棺遗迹前,我们争论着古人的安葬智慧;经过湍漈堆复建工程时,又共同感叹人类与自然博弈的壮阔。
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印记,让我们在山水之美外,更体验到文明的传承力量。同行的历史老师老周打趣道:“你们现在聊天水平都赶上文化论坛了!”其实我们都知道,是这片土地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了我们内心对精神共鸣的渴望。
五、归程:带走风景,留下约定返程的列车上,大家翻看手机里数百张照片:有在凤凰饮泉撩水花的搞怪连拍,有在犀牛望月岩互相搀扶的狼狈瞬间,更有无数张以江山为背景的灿烂笑脸。我们建立了一个名为“瞿塘峡战友”的群聊,约定每年都要组织一次这样的旅行。
瞿塘峡之旅让我们重新发现,最好的风景不在相机镜头里,而在共同经历的时光中。那些险峻的峭壁因为友情的支撑变得可亲,那些古老的诗文因为共同的吟诵变得鲜活。当长江水穿越夔门奔向远方,我们的友谊也在这次旅行中被淬炼得更加明亮。山河不老,友谊长青,这或许就是团队旅行最动人的意义。
——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与挚友同游的美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