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微露,瞿塘峡的江面还笼罩着一层薄雾,一群特殊的游客已捧着书本沿栈道漫步。这是瞿塘峡旅游读书会的日常场景——在白帝城下、夔门险峻的背景下,人们或倚栏而立,或席地而坐,让琅琅书声与滔滔江水相互应和。
有位参与者感叹:“在万丈绝壁前读《水经注》,才真正理解什么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然景观与文字意境的交融,让经典文字在特定空间中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力。
读书会独创了“行走阅读”模式。当成员们讨论苏轼的《赤壁赋》时,会专门选择在瞿塘峡最开阔的江段;研读杜甫的《瞿塘怀古》时,则特意登上白帝城旧址。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字不再是平面的符号,而是立体的时空对话。
组织者介绍,他们曾带领成员在峡江秋月夜共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当真实的江月映照在书页上,有位退休教师激动地说:“教了三十年这首诗,直到今天才读懂‘江畔何人初见月’的苍茫。”
读书会巧妙地将地质考察、诗词鉴赏、历史探秘等元素融入阅读活动。在参观古栈道遗迹时,成员们会结合《三国志》讨论诸葛亮八阵图的传说;观察峡江地质构造时,则同步阅读《徐霞客游记》中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记载。
这种跨界尝试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有参与者在活动后创作了组诗《书页上的峡影》,还有摄影师出版了图文集《读在山水间》,实现了从阅读到创作的升华。
读书会发起的“峡江书箱”项目已成为当地文化名片。这些防潮设计的书箱散布在徒步线路的休憩点,游客可以取阅图书并留下自己的旅行笔记。最新统计显示,三年间书箱已流转图书逾万册,收集到来自27个省份的读者留言。
更令人感动的是,有视障朋友在志愿者陪伴下参与活动,通过听觉感知“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意境。这种包容性实践,让阅读真正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桥梁。
随着数字技术的融入,读书会正在开发AR诗词地图——扫描实景即可浮现相关古诗文。同时计划与高校合作建立生态文学研究基地,将瞿塘峡打造成活态的“露天图书馆”。
正如创始人所说:“我们不是简单地把书房搬到野外,而是要让山河成为书页的注解,让文明在山水间获得新的生长点。”这种将自然体验与深度阅读相结合的模式,正在重新定义文旅融合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