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这条横贯中国腹地的黄金水道,以险峻壮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闻名于世。而瞿塘峡与宜昌,恰如这部自然史诗的开篇与终章,一个以雄奇险峻拉开序幕,一个以平湖烟雨落下帷幕,共同勾勒出三峡地理与文化的完整轮廓。
一、夔门天下雄:瞿塘峡的地理起点瞿塘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仅8公里,却是三峡中最短、最窄、最险的一段。作为三峡的西大门,瞿塘峡以“夔门天下雄”的磅礴气势奠定整个三峡的基调。这里两岸悬崖如刀削斧劈,赤甲山与白盐山隔江对峙,最窄处不足百米,江水湍急,旋涡密布,自古有“瞿塘天下险”之说。10元人民币背景图案中的夔门景象,正是瞿塘峡作为三峡地理起点的国家名片。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千古绝唱,陆游“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羁旅情怀,都与这座峡谷紧密相连。白帝城托孤的历史典故,古栈道上的纤夫石痕,共同铸就了瞿塘峡作为文化起点的厚重底色。
二、三峡大坝:宜昌的地理终点标志当长江流经宜昌三斗坪,宏伟的三峡大坝横跨江面,标志着三峡工程的终点。这里江面由200米骤然拓宽至2000米,奔涌的江水在此化作平湖。宜昌不仅是中国水电之都,更因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所在地。从瞿塘峡的原始险峻到宜昌的人工奇观,展现出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宜昌作为三峡终点,还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中华鲟研究所、三峡植物园等机构在此建立,见证着从工程思维到生态保护的转变。每年汛期,大坝开启泄洪深孔的壮观场景,成为新时代三峡终点的动态注脚。
三、起点与终点的文化对话瞿塘峡与宜昌的呼应,不仅是地理上的首尾相接,更是时空维度的文化对话。瞿塘峡承载着千年诗城奉节的文化记忆,是巴渝文化的典型代表;宜昌则凝聚着现代工程文明,是荆楚文化拥抱现代的缩影。从古栈道到高速公路,从帆影舟楫到万吨船队,这两座地理坐标见证着长江航运从险阻到通途的蜕变。
有趣的是,三峡大坝建成后,瞿塘峡水位上升使古栈道永沉江底,而宜昌则新生出高峡平湖景观。这种起点与终点的互动,正是自然与人文不断重构的生动写照。
四、新时代的三峡叙事如今,瞿塘峡至宜昌的航线已成为世界内河旅游黄金带。游客早晨还在瞿塘峡感受“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意境,傍晚便可抵达宜昌观看《三峡人家》实景演出。这种时空压缩的旅行体验,让起点与终点的文化差异碰撞出新的火花。脐橙种植带从奉节延伸至宜昌沿岸,更形成一条跨越地理节点的特色产业链。
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推进,瞿塘峡所在的成渝双城经济圈与宜昌所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正通过这条水道加强联动。起点与终点的经济对话,为三峡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瞿塘峡与宜昌,如同长江三峡这部巨著的书脊与封底。前者以险峻守护着巴山蜀水的原始记忆,后者以包容书写着江湖平原的现代篇章。当游轮驶过最后的西陵峡,宜昌的万家灯火在江面投下碎金般的光影,我们方才明白:三峡的终点,亦是长江奔向更广阔天地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