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歌乐山麓的一片苍松翠柏之间,静默地矗立着一处特殊的遗址——渣滓洞。它并非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而是一段凝固在时光里的血色记忆,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关押、迫害革命志士的秘密监狱。如今,这里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其斑驳的墙壁、阴森的牢房,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年代的苦难与抗争。
一、暗夜中的魔窟:渣滓洞的建立与结构渣滓洞原为人工采煤的小煤窑,因煤渣多而得名。1939年,军统局看中其地处偏僻、三面环山、易于看守的地理特点,将其霸占改造成秘密监狱。监狱分为内外两院,内院有男牢16间,女牢2间,以及防空洞、刑讯室等设施;外院则为特务办公室和刑讯室。高墙之上电网密布,岗哨林立,堪称一座插翅难飞的“活棺材”。
这里曾关押过江竹筠(江姐)、许建业、何雪松等数百位革命者。他们中有的来自川东地下党,有的因《挺进报》事件被捕,有的是华蓥山游击队的战士。在暗无天日的牢房中,他们遭受着非人的折磨,却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是江姐在狱中的铮铮誓言,也是渣滓洞英烈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铁窗下的抗争:肉体折磨与精神光辉渣滓洞的生活是极端残酷的。囚犯们每天只有发霉的“三多饭”(沙子多、稗子多、老鼠屎多),居住条件恶劣,疾病流行。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革命者们展现了惊人的意志力和创造力。他们利用放风时间秘密交流,用烟盒、草纸传递消息,甚至成立了狱中党组织,领导难友们学习、斗争。
1949年春节,当新中国的曙光已然闪现,渣滓洞的难友们冒着风险,在狱中举行了别开生面的联欢会。他们用红色被面做成红旗,绣上黄纸星星,高唱《国际歌》,憧憬着即将到来的黎明。这份在死亡阴影下的乐观与坚定,是对敌人最有力的反抗。
三、血色黎明:大屠杀与不朽丰碑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一场精心策划的大屠杀开始了。1949年11月27日,刽子手们对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者进行了血腥屠杀。两百多人遇难,仅15人脱险。这就是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烈士们没有畏惧。他们留下遗书告诫后人:“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他们就义前高呼口号,用鲜血染红了歌乐山的泥土。渣滓洞的悲剧,成了黎明前最黑暗的一页,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
四、历史的回响:从苦难到新生的警示今天的渣滓洞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和青少年前来瞻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那阴冷的囚室、恐怖的刑具、发黄的史料,无不提醒着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渣滓洞不仅是一处历史遗址,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警示我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需要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力量,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红岩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熟悉的旋律,正是对渣滓洞英烈们最崇高的礼赞。站在渣滓洞的废墟前,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历史的回声。那些年轻的生命,为了理想和信仰,慷慨赴死。他们的精神,如同歌乐山上的青松,万古长青。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让红岩精神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本文根据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史料及相关历史文献整理)
© 2023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