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歌乐山麓,一座灰暗的监狱建筑静默矗立,这就是渣滓洞——一部用鲜血与信仰写就的革命教科书。1943年至1949年间,这里关押过数百名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成为国民党军统局关押、迫害革命者的重要场所。狭窄的牢房、阴森的刑讯室、高耸的围墙,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那段黑暗而悲壮的历史。
渣滓洞原为人工采煤的小煤窑,因煤渣多而得名。军统特务看中其偏僻隐蔽的特点,将其改造为监狱。这里关押的“政治犯”大多来自川东地下党、民主同盟等进步组织,他们在狱中遭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却始终坚守革命信念。
在渣滓洞这所特殊的“学校”里,革命者们展现了惊人的精神力量。江竹筠(江姐)在遭受竹签钉手指的酷刑时坚贞不屈;蔡梦慰用香烟纸写下《黑牢诗篇》;罗世文、车耀先等人在狱中秘密组建党支部,继续领导斗争。他们用牙刷柄刻写誓言,用血衣传递情报,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狱中难友自发组织的学习活动。没有纸张,他们用炭条在墙壁上写字;没有教材,老同志口授革命理论;甚至在1949年春节,他们还举办了“狱中联欢会”,用歌声表达对胜利的渴望。这种“把牢底坐穿”的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篇章。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对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者进行了大规模屠杀,近200人遇难,仅15人脱险。这就是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烈士们在黎明前倒下,用生命完成了这部教科书的最后一课。
如今,渣滓洞监狱旧址作为红岩联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吸引超过千万游客前来瞻仰。复原的牢房里,泛黄的《挺进报》、生锈的刑具、褪色的血衣,都成为无声的教师。墙上“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牢底坐穿”的誓言,依然震撼人心。
渣滓洞不仅是历史遗址,更是一座精神富矿。它教会我们:信仰比生命更珍贵,理想比自由更高贵。在这里,革命先烈用实践诠释了“忠诚”“坚韧”“奉献”的深刻内涵。他们的故事被写进中小学教材,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背景下,渣滓洞这本“教科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传承红岩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斗争精神。每一位参观者都能从这里汲取到精神的钙质,明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历史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