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歌乐山下的血色记忆
雾都重庆,歌乐山麓,青松掩映着一处由煤炭矿洞改建的监狱——渣滓洞。踏上布满青苔的石阶,锈迹斑斑的铁门缓缓开启,仿佛掀开了历史沉重的一页。
1949年11月27日,距离重庆解放仅剩三天。国民党反动派在此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200多位革命志士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一、黑暗中的星辰狭窄的牢房不足10平方米,却曾关押过30多人。墙上模糊的《狱中八条》字迹,是烈士们用指甲刻下的政治遗书:“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字字千钧。
女牢房内,江竹筠(江姐)曾用筷子蘸着棉花烧成的灰烬兑水制作墨水,在草纸上写下“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二、绝境中的浪漫在放风坝的角落,有一棵特殊的石榴树。1949年春节,难友们用珍藏的红药水染红纸片制作梅花,在树上挂出“春回大地”的图案。共产党员蔡梦慰用竹签蘸米汤在草纸上写下《黑牢诗篇》:
"牢门呵沉重的铁门,你关得住自由的身,关不住向往自由的心" 三、血写的教科书刑讯室内,皮鞭、老虎凳、电椅依然保持着原貌。讲解员指着一件血衣说:“这是陈然烈士受刑时穿的衬衫,他在这里写下《我的“自白书”》: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幸存者孙重回忆:"每晚都能听到刑讯室的惨叫,但第二天放风时,受刑的同志依然挺直腰杆对我们微笑。"
四、永恒的守望纪念馆保存着烈士们最后的家书。许晓轩写给妻子的信中说:“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这封绝笔信辗转半年才送到亲人手中。
如今,渣滓洞每年接待超百万参观者。来自四川的大学生王静在留言簿上写道:“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而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守护好他们用鲜血换来的今天。”
夕阳西下,参观者将一支支白菊轻轻放在烈士碑前。松涛阵阵,仿佛还在传诵着那首镌刻在墙壁上的诗:“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渣滓洞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精神坐标。当新时代的晨光洒满这片曾经的血色土地,那些在黑暗中绽放的理想之光,依然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