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歌乐山麓的苍松翠柏间,渣滓洞监狱旧址静默矗立。这座曾被国民党军统局用作秘密监狱的场所,如今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旅游圣地,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瞻仰。
渣滓洞原为人工采煤的小煤窑,因煤少渣多而得名。1943年,军统局将其改造成监狱,关押过江竹筠(江姐)、许建业等数百名革命志士。狭窄的牢房、阴森的刑讯室、高耸的围墙,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在溃逃前夕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仅15人脱险。
渣滓洞不仅是历史遗址,更是精神高地。狱中革命者用竹签蘸棉花灰兑水制成的“墨汁”写下《黑牢诗篇》,用被子绣出五星红旗,展现了“烈火中永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文物至今仍在展厅中熠熠生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如今的渣滓洞已完成保护性修缮,形成“历史陈列馆+实景复原区+缅怀园区”的三位一体格局。游客可通过VR技术还原越狱场景,在烈士诗文碑林前举行入党宣誓,还能观看《烈火中永生》情景剧。景区还开发了“红色研学路线”,让青少年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历史。
渣滓洞的创新实践为红色旅游提供了范本:将革命文物数字化建档,开通线上VR展厅;与党校合作开发“狱中八条”党性课程;举办“红岩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些举措使红色资源“活”起来,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渣滓洞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故事。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如今已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持续激励着人们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