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时,我站在奉节码头上,看着澹澹长江水裹挟着巴山夜雨的凉意向东奔流。雾气中的白帝城如同一枚青灰色印章,钤在夔门险峻的画卷之上。这座被李白称为「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古城,早已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精神图腾。
乘渡船过江时,船工指着西侧山崖讲述着「刘备托孤」的典故。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在此将幼主与江山一并托付给诸葛亮,那场著名的对话让白帝城成了忠义文化的象征。登临三百级石阶后,明良殿前的古柏虬枝如龙,仿佛仍在守护着这段君臣相得的千古佳话。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当年遇赦东归的狂喜,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在此奇妙交融。观星亭的石碑上,两位诗坛巨匠的诗句隔空对话,让人恍然听见盛唐与晚唐在历史长廊里的双重回响。文物陈列馆里,三国时期的铁戟与宋代石刻静静陈列。最令人动容的是悬棺展览区的解说:巴人为何将棺木置于悬崖?或许正如郦道元《水经注》所载,他们相信离天越近,灵魂越能抵达永恒。这种生死观与长江的永恒流动形成哲思般的对照。
站在炮台遗址远眺,瞿塘峡的夔门如天门洞开。此处正是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背面图案的取景地。游轮如蚁行于水道,崖壁上的摩崖石刻时隐时现。清代书法家刘心源所题「夔门天下雄」五个巨字,在夕阳下泛着金红,与江面粼光构成一幅流动的书法长卷。
下山时偶遇当地学者,他指着南麓的竹林说:「白帝城的妙处在于文化层的叠加。战国时期的巴国要塞、汉代公孙述的白帝传说、三国蜀汉的政治戏剧、唐宋的诗歌盛宴,乃至近代的抗战遗迹,都像长江沉积岩般在此凝结。」这番话让我恍然大悟——白帝城本就是一部用石头与诗词写成的立体史书。
暮色中回望,白帝城的飞檐在晚霞中剪出灵动的轮廓。忽然明白古人为何总爱登高怀古:当肉身立于天地之险,精神便得以在历史长河中泅渡。这趟文化之旅的终点,恰是心灵与千年文脉重新连接的起点。江水依旧东流,而白帝城始终如文化灯塔,照耀着每个寻根者的归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