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守瞿塘峡西口的白帝城,如同一本摊开在长江上的诗集。这座矗立于白帝山巅的千年古城,不仅是三峡的地理门户,更是一座流淌着诗韵的文化地标。每当朝霞染红夔门,抑或暮霭笼罩山城,总能让人想起那些被岁月浸润的诗句。
白帝城最早见于史册,与东汉公孙述在此筑城称帝相关。传说城中古井常有白雾腾空,形似白龙,公孙述遂自称“白帝”,山城因此得名。其地势险要,三面环水,唯北与鸡公山相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刘备伐吴兵败后在此托孤,更让白帝城染上悲壮色彩。诸葛亮《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慨叹,正是这段历史的写照。
明清时期,白帝城作为川东重要关隘,城墙巍峨,炮台森列。如今漫步遗址,仍可见明代城墙残垣和清代炮台基座,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峡谷间回荡。
白帝城最动人的,是浸润在砖石间的诗韵。唐代诗人李白在此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绝唱,让白帝城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杜甫流寓夔州时,多次登临白帝城,留下《白帝城最高楼》等十余首佳作。“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的壮阔景象,通过诗圣的笔墨永远定格。
宋元明清各代,苏轼、陆游、范成大等文人墨客相继到此吟咏。白帝城诗碑林现存历代碑刻百余通,构成了一条穿越千年的诗歌长廊。这些诗作不仅描绘了三峡的险峻壮美,更记录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历程。
白帝城的诗意,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站在白帝城观景台远眺,但见夔门雄峙,赤甲、白盐两山夹江而立,长江如一条碧带蜿蜒东去。春季山花烂漫,夏季云蒸霞蔚,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雾锁楼台,四季景致各异,皆成诗境。
三峡工程蓄水后,白帝城成为江中孤岛,水位上升使山城更显秀美。如今游客可乘画舫登岛,在粼粼波光中感受“高峡出平湖”的现代诗意。白帝城博物馆珍藏的文物和复建的明清建筑群,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触摸历史的脉络。
今天的白帝城,依然是诗歌创作的热土。每年举办的“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吸引海内外诗人齐聚于此,续写新的诗篇。当地中小学将白帝城诗词纳入校本课程,让孩子们在朗朗读书声中传承文化基因。
数字化技术也为白帝城注入新活力。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AR导览解读诗词意境,让千年诗韵在科技中焕发新生。白帝城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
夕阳西下,白帝城在晚霞中披上金色外衣。江水不息,诗韵长流,这座千年古城如同一位永不搁笔的诗人,继续在三峡门户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篇章。当游轮鸣笛穿过夔门,白帝城的钟声总会与涛声和鸣,仿佛在提醒世人:这里不仅是地理的关口,更是诗歌的渡口,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通向更加广阔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