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中环车水马龙的金融区,一座哥特式尖顶刺破天际线的喧嚣。圣约翰大教堂的灰白色石墙历经170余年风雨,其钟声穿越殖民时期的动荡、战争的硝烟,直至今日仍以每小时一次的频率鸣响,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时空坐标。
一、钟楼里的时光胶囊1849年奠基的圣约翰座堂,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西式教会建筑。1880年加建的钟楼内,四口青铜钟铸有维多利亚女王徽章,其中最大者重达1300公斤。二战日军占领期间,教堂曾被征用为军官俱乐部,钟声戛然而止。1945年8月30日,随着英军舰队驶入维多利亚港,信徒冒着流弹危险爬上钟楼,用断裂的脚手架零件敲响巨钟——这是香港沦陷三年零八个月后,首次回荡的自由之声。
二、钟声编织的记忆经纬1950年代的晨钟里,夹杂着上海迁港纺织厂主的祷告;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当夜,百人手持蜡烛绕堂三周,青铜钟彻夜长鸣;1997年主权交接前夕,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在此静坐良久,钟声记录了他离开时被雨打湿的背影。2019年社会动荡期间,牧师们坚持准点敲钟,有市民说:「听见钟声,就知道香港还在呼吸。」
(历史照片:1941年圣约翰大教堂前的驻港英军)
三、青铜共振中的众生相钟楼管理员陈伯:家族四代守护钟机,记得1983年台风「爱伦」来袭时,他用麻绳将自己绑在钟架上调试击锤位置
菲律宾裔信徒Maria:每周日做完礼拜后,会靠在钟楼外墙听完整点报时,「这声音让我想起马尼拉老家的教堂」
街头艺术家阿Kay:用采样器收录不同天气下的钟声,创作电子音乐《青铜启示录》
四、永不停摆的城市心跳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过境后,教堂启动史上最大规模修缮。文物修复师发现钟楼木梁留有1945年的弹孔,以及数十年来访客刻写的各国文字。如今每小时响起的钟声中,既有原装维多利亚时代低音钟的浑厚,也加入了数字化钟琴系统,传统与现代在此达成奇妙共鸣。
「钟声不会解决任何现实问题,但它让人记得:有些东西应该比股票指数更永恒。」——教堂第27任座堂主任牧师张文达
当夕阳将教堂玫瑰窗投射在皇后像广场,整点钟声如常响起。遛狗的白领、拍照的游客、歇脚的送货员同时抬头——这持续了170年的声波振动,仍在编织着香港集体的记忆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