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香港中环花园道的圣约翰大教堂(St. John's Cathedral),不仅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西式教会建筑,更是一部浓缩了香港历史与多元文化的活化石。自1849年建成以来,这座哥特复兴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尖顶与彩色玻璃窗,见证了香港从渔村到国际都会的蜕变,成为信仰、艺术与人文交融的象征。
圣约翰大教堂的诞生与香港开埠密不可分。1841年英国殖民初期,驻港英军和商贾迫切需要一座符合西方传统的礼拜场所。教堂由时任港督戴维斯爵士推动建设,著名建筑师斯特罗恩(Lieutenant Wilpam Strachan)以13世纪英国教堂为蓝本设计,石材多取自广州九龙,施工期间更遭遇台风摧毁部分结构,最终耗时7年方才竣工。
1849年:举行首次礼拜仪式
1873年:增建钟楼与管风琴
1941-1945年:日军占领期间改为神社
教堂主体采用十字形平面布局,尖肋拱顶与飞扶壁展现出典型哥特风格。内部13米高的中殿由14根花岗岩柱支撑,阳光透过19世纪制作的圣经故事彩绘玻璃,在地面投射出斑斓光影。祭坛后方镶嵌的威尼斯马赛克壁画《最后的晚餐》,与香港本地工匠雕刻的红木讲坛形成东西方工艺的对话。
「每一块彩绘玻璃都像一扇通向永恒的窗」——教堂现任主任牧师陈启明
作为香港圣公会香港岛教区的主教座堂,这里每周举行中英文双语弥撒,特别设置的粤语礼拜吸引本地信众。二战期间教堂地下室曾作为防空洞庇护平民,1960年代成立的社区食堂至今每周分发逾千份餐食。近年增设的手语崇拜服务,更体现了宗教场所的社会关怀。
在中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间,圣约翰大教堂的砂岩外墙与鎏金十字架构成独特的视觉反差。每逢圣诞季,教堂广场的爱心树亮灯仪式成为全城焦点,而平日午间举行的管风琴音乐会,则让金融精英们在钟声与圣诗中暂离喧嚣。
开放时间 | 每日7:00-18:00 |
---|---|
特别活动 | 周日圣餐崇拜/周四午间音乐会 |
当夜幕降临,教堂尖顶的照明灯在中环天际线中温柔闪烁。这座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的建筑,早已超越宗教场所的范畴——它是历史课堂里的教材插图,是新人婚纱照的经典背景,更是都市人寻找内心平静的灵魂栖息地。正如刻在正门铜牌上的铭文所言:「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