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类便对浩瀚的星空充满好奇与敬畏。星座不仅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更是神话与文化的载体。香港太空馆作为亚洲领先的天文科普场馆,通过丰富的展览与互动体验,带领观众从科学与传说的双重视角探索星座的奥秘。
一、星座: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 1. 希腊神话中的星座起源西方星座体系大多源于古希腊传说。例如,猎户座(Orion)被描绘为手持武器的猎人,传说他因挑战众神而被天蝎座毒杀;而大熊座(Ursa Major)则与宙斯的情人卡利斯托被赫拉诅咒化为熊的故事相关。香港太空馆的全天域电影《星海传奇》通过沉浸式影像,生动还原了这些史诗般的天际叙事。
2. 中国二十八宿的智慧中国古代将黄道附近的星群划分为二十八宿,如东方苍龙七宿中的角、亢、氐,对应农耕节气与风水占卜。太空馆的「中国古代天文」展区陈列了宋代星图复制品和浑天仪模型,揭示古人如何通过星象指导生产与历法。
3. 其他文明的星空想象玛雅文明将金星运动与战争预言结合
阿拉伯天文学家命名了大部分亮星(如毕宿五Aldebaran)
毛利人用星座Matariki(昴星团)标记新年
二、星座背后的科学真相 1. 现代天文学的定义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全天划分为88个官方星座,香港太空馆的「数字星图」互动装置可实时展示这些区域的精确边界。游客可通过触控屏观察星座随地球自转的动态变化。
2. 星座的视觉陷阱星座中的恒星往往相距数百光年,彼此并无物理关联。例如北斗七星实际分属不同星团,最近的开阳星距地球78光年,最远的摇光星则达124光年。太空馆的光学望远镜配合增强现实技术,可分层揭示恒星的真实空间分布。
3. 黄道十二宫的演变由于岁差运动,现今太阳实际经过13个星座(包含蛇夫座),与占星学沿用2000年前的黄道划分存在显著差异。馆内「天体力学」展区通过机械模型演示地球进动如何导致春分点西移。
三、香港太空馆的星空体验 1. 何鸿燊天象厅的沉浸式课程直径23米的半球形银幕上,节目《星座解码》结合科学数据与全息投影,演示四季星空的演变规律。观众可佩戴偏振眼镜观察星座三维结构,并通过座椅扶手的投票器参与实时问答。
2. 天文观测工作坊冬季观星营:使用便携式赤道仪拍摄猎户座大星云
儿童工作坊:用荧光颜料绘制会「发光」的星座图
望远镜DIY课程:组装简易折射镜观测月球环形山
3. 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展览2023年特展《星链》邀请新媒体艺术家创作星座主题装置,例如用光纤模拟银河、通过运动传感器触发不同神话角色的全息投影,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对话。
四、从神话到科学:人类永恒的追问无论是古巴比伦祭司在神庙观测日月食,还是现代天文学家通过哈勃望远镜探索暗物质,人类对星空的探索从未停歇。香港太空馆的星座主题导览(每周六19:30)以北斗七星为起点,引导观众用激光笔指认夏季大三角,最终在银河投影下探讨系外行星发现的可能性——这或许正是古人与今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参观信息:
地址: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号
星座主题常设展位于二楼「宇宙探秘」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