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北麓的苍茫山影中,华山不仅以险峻闻名于世,更以一项承载千年文脉的传统技艺——华山木雕,诠释着“匠心独运”的深意。这门起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的雕刻艺术,将山的雄浑与人的灵巧完美融合,成为中华工艺美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一、刀锋下的山河气象华山木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取材与意境的高度统一。工匠多选用当地生长的核桃木、梨木或柏木,这些木材纹理细腻、质地坚硬,历经数十年风雨洗礼后,更显温润如玉。雕刻题材紧扣华山文化内核:莲花峰云海翻涌的壮阔、苍龙岭险峻奇崛的轮廓,乃至“华山论剑”的武侠传奇,皆在方寸木料上被赋予永恒生命。
老匠人常言:“刻山如刻骨,雕云似雕心。”例如代表作《西岳胜景图》,以整块柏木镂空雕出华山五峰,近景松石嶙峋采用深浮雕技法凸显质感,中景云雾则用浅刻手法营造缥缈之境,甚至通过不同角度的光影设计,使观者在移动中感受云霭流动的动态效果。这种多维度的艺术表达,正是华山木雕“因材施艺、心手相应”的匠心体现。
二、百年传承的技艺密码华山木雕的工艺体系严格遵循古法,却又暗含创新。一套完整的创作需经历选料、阴干、打坯、修光、打磨、上漆等十二道工序,仅打坯阶段就包含“定大势、勾轮廓、理层次”三重境界。最具特色的是“丝毛雕”技法,工匠以刃宽仅毫米的刻刀,在动物毛发或松针部位刻出细若发丝的线条,如代表作《松鹤延年》中仙鹤的羽毛,每平方厘米需刻画百余刀,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
第三代传承人李墨林大师的工作坊中,至今保留着清代《华山木雕图谱》,其中记载着“刀分五势、力有七度”的秘诀。他创新性地将现代解剖学知识融入传统人物雕刻,使《华山道士》等作品在衣袂飘举间更显骨骼肌理的真实感。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包容,正是匠心精神的当代延续。
三、匠心与时代的对话在机械化生产席卷工艺领域的今天,华山木雕依然坚守“慢工出细活”的准则。一件直径40厘米的《华山全景》插屏,需耗费匠人三年时光。这种“以时间换灵魂”的创作态度,在短视频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年轻匠人王颖的作品《数字时空里的华山》,巧妙将USB接口与传统窗棂雕花结合,木雕内部嵌入手工电路,连接电脑后可展现华山四季动态画面,让古老技艺与数字文明展开跨时空对话。
当地政府通过设立“非遗工坊”、开展校园传习课程等方式活化传承。值得注意的是,华山木雕并未固守陈规,而是积极拥抱文旅融合趋势,开发出融合北斗定位功能的木雕登山杖、以七十二个半悬空洞为灵感的镂空书签等文创产品,使传统技艺真正“活”在当下。
四、木石之魂,匠心永恒华山木雕的珍贵,不仅在于其技艺的精湛,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哲学。每一道刀痕都是匠人与自然的对话,每一件作品都是华山精神的可触表达。当游客抚摸《苍龙岭》木雕上凹凸有致的石阶纹路时,指尖感受到的不仅是木材的温润,更是华山千万年地质变迁的历史厚重感。
正如国家级非遗评审专家陈岩所言:“华山木雕的‘匠心独运’,实则是将天地造化收于方寸之间,让坚硬的木材绽放出柔软的文化光辉。”这种源于自然、归于本心的创作理念,正是中华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最美注脚。当最后一缕木屑飘落,留下的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段可触摸的山河岁月。
—— 本文系华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邀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