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石库门建筑内,一场仅有十余人参加的秘密会议,却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不仅宣告了一个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更标志着中国革命自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一、历史坐标下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在内忧外患中艰难求索。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改良主义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继失败。五四运动的惊雷过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如星火燎原,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者在《新青年》上的呐喊,为建党奠定了思想基础。当来自全国及旅日共产主义小组的13位代表汇聚上海时,这座城市的码头汽笛与工厂轰鸣,正见证着工人阶级的觉醒。
二、开天辟地的十三人毛泽东(长沙代表)
董必武(武汉代表)
李达、李汉俊(上海代表)
张国焘、刘仁静(北京代表)
陈潭秋(武汉代表)
何叔衡(长沙代表)
王尽美、邓恩铭(济南代表)
陈公博(广州代表)
周佛海(旅日代表)
包惠僧(陈独秀委派代表)
这些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在八仙桌旁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立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目标。
三、红船启航的历史转折7月30日晚,法租界巡捕房的突然搜查迫使会议中断。在李达夫人王会悟提议下,代表们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画舫中继续议程。在这艘被后世称为“红船”的木船上,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确立中央领导机构,中国革命的火种就此点燃。
四、建筑见证的世纪风云今天的“一大”会址纪念馆,完整保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石库门建筑风貌。青砖镶嵌的外墙、黑漆实木大门与菱形雕花门楣,构成具象化的历史记忆展厅内,手写党章原件、代表们使用过的文具、南湖红船模型等文物,串联起跨越百年的红色基因。
五、永恒的精神地标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会址每年接待超过300万参观者。在VR技术复原的历史场景中,在少先队员庄严的宣誓声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得到鲜活传承。2021年新建的宣誓大厅,巨型党旗与青铜浮雕墙共同构筑起信仰的丰碑。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共“一大”会址始终是解码中国奇迹的精神密码。这座见证开端的建筑提醒着我们:伟大的开端,往往始于平凡中的坚守;历史的转折,永远来自信仰指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