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市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座青砖黛石的石库门建筑,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见证地,更是一座凝聚革命精神的丰碑。在这里,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切感受到百年前那群年轻革命者的热血与信念。
一、历史的回响:开天辟地的大事1921年7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代表齐聚于此,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在18平方米的客厅内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展厅内按1:1比例复原的会议场景,木椅方桌、瓷杯纸笔,仿佛仍能听见代表们激昂的讨论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展柜中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纸张虽已泛黄,但'消灭私有制'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
二、精神的传承:永不熄灭的火种 1. 理想信念的灯塔展馆二楼的全息影像剧场,重现了会议中途遭遇法租界巡捕搜查的惊险时刻。代表们当机立断转移到嘉兴南湖,在画舫中完成会议议程。这种临危不惧的胆识,源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何叔衡烈士生前用过的眼镜、邓恩铭手书的家信等文物,无声诉说着革命者'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铁骨。
2. 艰苦奋斗的烙印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代表们当年的生活用品:李达的磨破袖口的长衫、王尽美写满批注的笔记本。这些实物印证着早期共产党员'白天教书晚上办报,馒头蘸墨汁充饥'的奋斗历程。互动展区设置的'真理的味道'体验装置,让参观者通过VR技术亲身感受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真理比红糖更甜'的精神境界。
3. 初心使命的坚守尾厅的'初心墙'上,镌刻着中共二大至十九大党章中关于党的宗旨的历次表述。从'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字表述与时俱进,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核心要义始终未变。电子留言屏上,参观者写下的'这盛世如您所愿''强国有我'等寄语,汇成新时代的初心回响。
三、现实的启迪:精神的当代启示在'精神的力量'专题展区,三组对比数据发人深省:1949年中国人均GDP仅23美元,2022年已达12741美元;1950年文盲率80%,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1978年贫困人口7.7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跨越时空的数字密码,揭示着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现实生命力。
青年志愿讲解员用中英双语为外宾讲述建党故事
少先队员在浮雕前举行入队仪式
老党员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
走出纪念馆,回望门楣上'作始也简,将毕也钜'的题词,耳边回响着《国际歌》的旋律。这座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播站。它提醒着我们: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答案就藏在那些泛黄文献的字里行间,刻在每代共产党人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