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石库门建筑群中,一场仅有15人参与的会议,悄然掀开了中国历史的崭新篇章。十三位中国代表与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围坐在楼下客堂间的长方形餐桌前,用青春的激情和理想的热忱,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议程。青砖黛瓦的建筑外,法租界的梧桐树影婆娑,而历史的惊雷已在暗涌。
这座始建于1920年的典型石库门民居,其门楣上的砖雕纹饰依然清晰可辨。推开厚重的乌漆大门,门框上悬挂的会议场景油画将参观者瞬间带入那个闷热的夏夜。复原陈列的陶制茶具、德制座钟、雕花玻璃花瓶等生活物件,与代表们使用过的钢笔、笔记本共同构成沉浸式历史空间。
会址建筑本体堪称活的党史教科书:东西厢房与天井的布局暗合传统民居规制,二楼卧室保留的朱漆雕花木床见证辗转难眠的讨论之夜。2006年启动的数字化保护工程,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将建筑的1952处细部特征永久留存。专家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会议室墙体内层竟留存着1920年代商务印书馆印制的《申报》残页,成为特殊的历史夹层。 正立面清水青砖的砌筑工艺展示着江南民居营造智慧 二楼木质百叶窗的开合角度仍保持会议期间原状 天井内栽种的石榴树系1952年按历史照片复原 2017年启用的现代展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将南湖红船会议场景投射在7米高的水幕上。5G+AR导览系统能让参观者与虚拟历史人物隔空对话,智能感应装置则通过观众体温变化自动调节展区光照强度。令人瞩目的是,馆内特设的'初心邮局'每年寄出逾十万封盖有'红色起点'纪念邮戳的明信片。 在展馆出口处的'时空走廊',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全球访客的祝福留言。墙面上镌刻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文字,采用荧光材料处理,在暗室中会发出幽蓝光芒。据测算,参观者在此处的平均停留时间达23分钟,远超其他展区。这种深层次的凝视,恰恰印证着红色记忆在当代的精神感召力。 离开展馆时回望,石库门建筑群在玻璃幕墙的映照下,形成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叠影。这份交织的镜像,恰如当代中国与百年前建党初心的对话——既有历史的厚重沉淀,更闪烁着永不停息的革新光芒。“当00后青年在数字留言墙上写下’强国有我’时,我们看到了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场馆教育主管李慕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