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于上海松江老城区的方塔(全称兴圣教寺塔),始建于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1068-1094),历经九百余年风雨仍巍然耸立。这座砖木结构的方形宝塔高42.5米,九层四面,飞檐翘角下悬挂着三十六只铜铃,每当清风吹拂,铃声如梵音回荡,成为古城最独特的声音记忆。 古塔的营造技艺堪称宋代建筑活标本:塔身以砖砌空筒结构为主体,每层铺设木制楼板,外廊采用宋代典型的「副阶周匝」形制。塔壁保存的177处宋代彩绘佛教图案中,既有飞天、莲花等传统意象,也可见到异域风格的迦陵频伽像,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民间传说南宋年间,方塔曾现白蛇盘踞奇观。某年盛夏雷雨之夜,有渔民目睹十丈白蛇绕塔三匝,其首昂然向天,似在与雷神对峙。次日塔身完好如初,唯塔顶铜葫芦留下焦灼痕迹。后人将此解读为白娘子为护佑苍生,借塔身功德抵御天劫。 另一则「仙鹤报恩」的故事则更具温情色彩:明万历年间,有受伤白鹤坠落塔前,被寺僧悉心救治。三年后群鹤南飞之时,白鹤盘旋塔顶三日不去,最终振翅留下金色尾羽一根,从此方塔每逢晨曦便有鹤影隐现。这个传说后来演化为松江十景中的「方塔朝霞」。 这座承载着多重文化密码的古塔,经历过五次重大修缮:清乾隆年间重修塔刹,1936年加固塔基,1984年发现地宫文物,2015年运用三维扫描技术进行数字化保护。地宫中出土的鎏金铜佛像、龙纹石函等47件文物,现已成为研究江南佛教艺术的重要实证。 今天的方塔园内,古塔与明代砖雕照壁、清代天妃宫相映成趣,构成完整的文化景观体系。每年重阳节的「登高祈福」活动,延续着唐宋以来的民俗传统,塔身灯光秀则用现代科技演绎《云间典故》,让古老建筑焕发新生。 从北宋的晨钟暮雨到当代的智慧保护,松江方塔始终是解读江南文化的重要密码本。那些深深嵌入砖缝的历史记忆与盘旋在飞檐上的奇幻传说,共同编织成跨越时空的文化经纬,在浦江源头续写着永恒的诗篇。
「塔影倒悬三泖水,钟声遥接九峰云」——明代诗人钱惟善《方塔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