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上海松江老城区的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始建于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1068-1094年),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砖木结构塔之一。这座高42.5米的九层方塔,历经宋、元、明、清四代修缮,至今仍以挺拔的姿态诉说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其独特的方形制式为唐宋过渡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形制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砖木结构的完美平衡:塔身以砖砌墙体承重,斗拱、平座、栏杆等构件采用木质结构,既保证稳固性又兼具装饰功能
精妙的抗震设计:通过塔心木贯穿全塔、逐层收分的塔身比例、深埋地宫的地基处理,实现千年不倒的奇迹
光影交织的美学呈现:每层四面开设壶门与直棂窗,形成规律的光影韵律,展现宋代建筑对比例与节奏的极致追求
塔身保留的177朵宋代原构斗拱,以四铺作插昂造法展现早期斗拱的力学美学。砖雕须弥座上的「壸门」浮雕、宋代瓦当上的兽面纹饰、明代修缮时增补的吻兽构件,共同编织成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塔内壁发现的20余处宋代铭文,包含建塔工匠姓名、捐助者名录等信息,为研究宋代营造制度提供重要线索。
1974-1977年的大修工程中,采用传统工艺更换腐朽木构件,运用环氧树脂灌浆技术加固砖体,开创了古建筑保护中「修旧如旧」的典范。如今以方塔为中心的方塔园,通过移植明代照壁、迁建宋代望仙桥、复原明清天妃宫,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建筑博物馆,让现代人在园林叠翠间感受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这座凝聚着营城智慧与艺术审美的古塔,不仅是上海地区历史文脉的见证者,更是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象表达。其层层递升的塔檐划破苍穹的瞬间,恰似中华文明对永恒之美的执着追求,在时光长河中持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