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松江老城区的东南隅,一座古朴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楼矗立于方塔园内,这便是被誉为“江南古塔明珠”的松江方塔。这座原名兴圣教寺塔的宋代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解读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与营造技艺的活化石。
始建于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1068-1094)的方塔,通高42.5米,平面呈独特的方形制式,这在以八角形为主的江南古塔群中独树一帜。九层塔身严格遵循《营造法式》规制,底层设木制回廊,飞檐起翘的弧度精准控制在45度,檐角悬垂的36只宋代铜铃随风轻响,至今仍能发出清越之音。
塔心室保留的177朵宋代斗栱堪称建筑瑰宝,这些以楠木、杉木打造的构件,采用“偷心造”与“计心造”相结合的工艺,既承托起千吨塔身,又形成错落有致的视觉韵律。2013年大修期间,工匠在第七层塔砖中发现刻有“元祐四年”的纪年砖,为研究宋代建筑材料提供了重要实证。
作为兴圣教寺的核心建筑,方塔见证着佛教文化的传播轨迹。塔身壁龛中残存的20尊宋代佛像浮雕,衣纹线条流畅自然,眉眼含笑的神态透着禅意,与塔底出土的唐代经幢、明代碑刻共同构成完整的宗教艺术序列。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少年时常在此临摹塔壁题刻,其《方塔墨痕记》详载塔内珍藏的苏轼、米芾等名家真迹。
“每当夕照穿牖,塔影横斜,檐铃与松涛相和,恍惚可见古人笔墨魂魄。”——董其昌《方塔墨痕记》
方塔的修复史本身就是部文化传承史诗:元至正年间的塔刹重铸、清嘉庆年间的塔基加固、1984年的全面落架大修……特别是最近一次修复中,工匠采用传统“一麻五灰”工艺,用20万张金箔贴饰塔刹,使鎏金宝顶重现光华。园内移建而来的明代砖雕照壁、清代天妃宫大殿,与方塔共同构成古建筑群落。
塔砖铭文揭示宋代工匠责任制
地宫出土舍利函印证舍利崇拜习俗
塔梯设计体现古代消防智慧
今日的方塔园已成为动态文化空间:春日的杜鹃花展映衬古塔雄姿,中秋的塔影灯会复活《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宋俗,数字化展馆则通过VR技术重现塔顶铜葫芦的铸造场景。文物保护团队开发的“古塔结构监测系统”,正用现代科技守护古老文明。
当游客轻抚塔身斑驳的砖石,仰望层层收分的轮廓线,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多声部交响——这里有梵呗清音的宗教虔诚,有墨客骚人的艺术追求,更有无数无名工匠用智慧凝固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