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上海市松江区的松江方塔(又名兴圣教寺塔),始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修缮,至今仍以挺拔之姿矗立于古城核心。作为江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砖木结构塔之一,其精妙的建筑技艺与深厚的历史积淀,构成了一部凝固的东方美学史诗。
松江方塔高42.5米,共九层,平面呈四边形,其独特的‘方塔’形制在宋塔中极为罕见。塔身以砖砌为主体,每层以木制楼板分层,外檐斗拱与平座栏杆采用榫卯木构技术,形成刚柔相济的力学体系。尤为精妙的是,塔身自第三层起逐层内收的收分比例严格遵循宋代《营造法式》,既保证了视觉稳定性,又通过砖层间的细微弧度抵消风力影响——这种‘以曲求直’的智慧,在今日仍令建筑学家惊叹。
塔身外壁的砖雕堪称一部立体的艺术史卷:壶门内的宋代佛像衣袂翩然,菱花窗棂的纹样暗合天地四方,转角倚柱上的束莲柱头则透露着佛教象征主义。第六层西北面的宋代《兴圣教寺塔记》砖碑,以瘦金体铭刻建塔始末,其书法造诣与史料价值并重。更令人称绝的是,塔顶塔刹相轮保留的青铜铸造技艺,将盛唐风韵与宋代简约美学熔铸于一炉。
1975年的大修工程揭开了古塔的沧桑密码:塔基采用夯土与木桩结合的柔性基础,中心竖立直径60厘米的柏木地宫柱直插地下,这种‘刚性塔身+柔性地基’的抗震设计,解释了其历经七次强震仍屹立不倒的奥秘。近年来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更揭示,塔体东南向的55厘米倾斜实为建塔时抵御季风的刻意营造——古人早已深谙‘缺陷即完美’的建筑哲学。
在方塔园的整体保护规划中,北宋望仙桥、明代砖雕照壁与清代天妃宫形成时空拼贴,古塔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作为文化场域的核心符号。每年中秋举办的‘方塔光影秀’,以数字技术投射《云间十景图》,使千年古塔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媒介。这种‘修旧如旧’与‘活化利用’的平衡实践,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