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883年的鹅銮鼻灯塔,是清政府为保障海上航行安全而修建的重要设施。这座位于台湾最南端的白色灯塔,见证了晚清海防建设的艰难历程。灯塔最初采用燃油灯,每30秒旋转一周,光程可达20海里,成为当时东亚海域最先进的航海标志之一。
在甲午战争后,灯塔曾历经日本殖民时期的改造,1945年二战期间更遭受盟军轰炸严重损毁。如今的灯塔是1962年重建的样貌,但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印记。
鹅銮鼻灯塔高21.4米,塔身呈雪白色圆柱形,是台湾唯一拥有壕沟的堡垒式灯塔。这种独特的设计融合了西方灯塔功能与东方防御工事理念,反映出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建筑智慧。
展览中特别展示了灯塔的建筑图纸原件,以及不同时期的灯具更迭。从最初的煤油灯到现在的电动灯,灯具的演变史也正是航海技术发展的缩影。
展览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和实物展品,再现了历代灯塔守护者的工作和生活。在这些展品中,一本1948年的值班日志尤为珍贵,上面详细记录了每天的气象数据、船舶通行情况,甚至还有守护者亲笔绘制的星空图。
“灯塔人不仅要维护设备,还要具备基本的天文航海知识。”策展人介绍说,“在现代化设备普及前,他们是真正的海上领航者。”
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普及,灯塔的导航功能逐渐淡化,但其文化价值日益凸显。2006年,鹅銮鼻灯塔被列为国定古迹,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展览的最后部分展示了灯塔的现代转型:每年举办的灯塔音乐会、海洋文化教育活动,以及作为婚纱摄影热门取景地的新角色。这些创新实践让这座百年灯塔焕发出新的生机。
展览特别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操作仿制的灯塔透镜装置,体验光线折射的原理;在模拟操控室中,感受大风天气下灯塔守护的工作环境;还能通过VR设备,“登上”灯塔顶部,360度欣赏垦丁的海岸美景。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互动设计,让观众不仅仅是看展览,而是真正走进灯塔的历史。”展览设计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