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最南端的鹅銮鼻海岸,太平洋的波涛与珊瑚礁岩碰撞出永恒的诗篇。这片被誉为“台湾之光”的海域,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摄影师的灵感源泉。每年举办的鹅銮鼻海岸摄影比赛,已成为捕捉这片土地灵魂的重要舞台。
“当晨曦穿过灯塔,在珊瑚礁上洒下金色涟漪时,我明白这就是为什么要用镜头说话。”——第二届金奖得主陈志宏如是说。
比赛缘起:让世界看见台湾之美2015年,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与中华摄影学会共同发起首届比赛,初衷很简单:透过镜头记录鹅銮鼻海岸线的四季变幻。从最初百余人参赛,到如今吸引逾千名海内外摄影师,比赛已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户外摄影赛事之一。
组委会特别设置“生态关怀奖”,鼓励参赛者关注潮间带生物与珊瑚礁生态。去年获奖作品《礁岩的呼吸》通过长曝光技术,展现月光下寄居蟹与海浪的共生之舞,引发社会对海洋保护的广泛讨论。
创作圣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鹅銮鼻的独特在于其多样性:东侧有珊瑚礁平台形成的天然游泳池,西侧可见厚石裙礁的奇特地貌,而地标性的白色灯塔则承载着百年航海历史。参赛者需在有限时间内捕捉这些元素的动态平衡。
资深评委李美云指出:“优秀作品往往能同时呈现三种维度——地质的时间感、海洋的生命力、人类的足迹。去年银奖作品《守望者》就通过暴风雨前的灯塔与归港渔船,完美诠释了这种层次。”
技术突围:挑战与突破海岸摄影面临诸多技术挑战:高盐分环境对设备的腐蚀、变幻莫测的光线条件、潮汐对取景时间的限制。为此,比赛专门设立“技术创新奖”,鼓励使用无人机航拍、水下摄影等新兴技术。
2022年获奖者张哲伟开发的防潮设备箱,如今已成为沿海摄影爱好者的标准配置。他笑称:“在鹅銮鼻,三脚架要先学会对抗海风,摄影师要先懂得读懂潮汐表。”
比赛数据表明:近年获奖作品中,使用多重曝光技术的比例上升至37%,全景深构图占比41%,反映出现代摄影技术对传统创作方式的革新。
生态使命:镜头下的责任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比赛近年特别强调生态记录功能。参赛者需提交作品的同时,附上拍摄地的环境观察笔记。2023年新增的“气候变迁特别奖”,表彰了记录海岸线侵蚀的系列作品《消逝的礁岩》。
主办方与海洋大学合作,将历年作品建成视觉数据库,用于监测海岸线变化。生态学家林建邦感慨:“这些照片不仅是艺术,更是珍贵的科学档案。比如2015年与2022年同一角度的对比照,清晰显示了珊瑚礁的生态演变。”
未来展望:从比赛到文化运动今年比赛首次引入VR摄影单元,获奖作品将在垦丁海洋生物博物馆进行沉浸式展览。总召集人王志雄透露:“我们正在筹划国际巡展,让鹅銮鼻的海浪声通过影像传向世界。”
对于新一代摄影师而言,这个比赛已成为职业生涯的试金石。刚获得新人奖的22岁学生林晓薇说:“在这里,我学会了用快门书写海洋日记。每次按下快门,都是与永恒对话的瞬间。”
当夕阳为鹅銮鼻灯塔镀上金边,海浪依旧拍打着亿万年形成的珊瑚礁。而摄影师的镜头,正在将这份永恒转化为人类共通的视觉语言,让鹅銮鼻的美丽与脆弱,通过影像的力量触动更多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