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台湾最南端的鹅銮鼻灯塔,自1883年点亮以来,不仅是航海者的指路明灯,更成为恒春半岛的文化地标。为挖掘这座百年建筑在夜幕下的独特风貌,鹅銮鼻公园管理处联合摄影协会共同发起「鹅銮鼻灯塔夜景摄影比赛」,邀请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诠释灯塔与星辰、月光、海浪交织的奇幻光影。
赛事自公布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主办方特别规划每月农历二十五至初五的「暗空时段」开放夜间拍摄,让参赛者能捕捉银河拱桥与灯塔光束同框的罕见画面。灯塔管理员陈志明表示:「这是首次系统性记录灯塔夜间景观,希望透过不同摄影视角,重现这座东亚之光的历史韵味。」
这张以赤道仪追踪拍摄的作品,完美呈现灯塔光束划破星空的震撼感。李哲维透露为捕捉猎户座升至灯塔正上方的瞬间,连续七夜驻守沿海礁岩:「最后那晚突然涌起海雾,光束在水汽中形成丁达尔效应,星空反而更加清晰,这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银奖《月光阶梯》—— 大学生林筱筠利用满月前后的大潮时机,林筱筠在退潮时架设相机,让月光在湿漉沙滩上映出灯塔倒影。她创新采用30分钟长曝光手法:「月光其实比想象中明亮,足够在f/2.8光圈下记录云彩流动的轨迹,灯塔红白相间的条纹在长时间曝光中幻化成彩虹色阶。」
铜奖《渔火相映》—— 当地渔民王金福这张融合近处渔船灯火与远方灯塔的作品,展现人与海洋的共生智慧。王金福用鱼眼镜头捕捉220度视野:「每年冬至前后,渔船为补乌鱼会点亮集鱼灯,这种传统的‘海上夜市’与灯塔的现代导航光形成跨时空对话。」
本次比赛评审团主席、资深摄影教授吴建邦指出,获奖作品普遍突破三大技术瓶颈:
动态范围控制:采用包围曝光合成技术,解决灯塔强光与暗部海面的光比问题
星点精准对焦:通过实时取景放大功能手动对焦恒星,避免自动对焦系统的夜景误判
防潮防震策略:多数参赛者使用防水壳包裹相机,礁岩区拍摄更以沙袋固定脚架抵抗落山风
值得一提的是,无人机摄影组别涌现创新视角,冠军作品《穹顶之光》从150米高空垂直俯拍,呈现灯塔圆形屋顶与辐射状光束的几何美学。但主办方也强调需遵守航空管制区限高120米的规定,部分违规作品因此被取消资格。
比赛衍生的社会效益超出预期,恒春半岛民宿业者顺势推出「星空摄影主题房」,提供相机租借与向导服务。屏东县政府更将获奖作品制成光雕,在灯塔建成年纪念日举办投影展演。
文史工作者谢美玉分析:「过去大众对鹅銮鼻的印象停留在日光旅游,这次比赛让夜间生态旅游成为新亮点。特别是拍摄者发现的‘灯塔银河季’(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恰好填补观光淡季的空缺。」目前公园管理处已着手设计光害防治规范,计划将鹅銮鼻申请为国际暗空公园。
第二届赛事将增设「历史影像修复组」,征集老照片进行数位复原。同时与天文馆合作开发「星光预报APP」,提供银河可见度、月相、云量等实时数据。总策划张维中透露:「我们正在测试低色温LED补光系统,未来可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照明。」
这场摄影盛会证明,当百年灯塔遇见现代影像技术,不仅诞生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更照亮了一条融合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的发展之路。正如获奖者李哲维所说:「每张夜景照片都是与时间的谈判结果,而鹅銮鼻灯塔正是这场谈判最诗意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