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现,台湾最南端的鹅銮鼻海岸已被染成金橙色。海风轻拂过蜿蜒的沿海公路,一群身着鲜艳骑行服的选手正在起点线前蓄势待发。这场每年秋季举办的鹅銮鼻海岸自行车赛,不仅是速度的较量,更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自我挑战之旅。赛道沿太平洋岸线延伸,左侧是陡峭的珊瑚礁岩,右侧是蔚蓝无垠的海洋,选手们将在40公里的环线中经历海风、陡坡与高温的三重考验。
今年的赛事特别设置了“极限挑战组”和“休闲体验组”,吸引近五百名爱好者参与。67岁的退休教师陈文雄戴着印有“永不停踩”字样的头盔坦言:“我第五次参赛了,每次爬上龙磐公园那个陡坡时,都感觉在跟年轻的自己赛跑。”这种跨越年龄的参与,让比赛超越了单纯的竞技意义,成为每个人与自我对话的仪式。
当队伍行进至风吹沙路段,强烈的落山风让车速骤降。选手们不得不压低身体,组成破风梯队轮流领骑。“逆风路段最考验意志力,”连续三年参赛的软件工程师林哲宇说,“有时候明明用力踩踏,码表显示却只有15公里时速,这时候就要学会与阻力共存。”这种逆境中的坚持,恰如人生的隐喻——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面对阻力时依然向前的勇气。
赛事总监吴佩颖在医疗补给站擦拭着选手们的水壶说道:“我们在每个坡顶设置‘突破加油站’,不是提供能量胶,而是放置留言板让选手写下此刻心情。”这些密密麻麻的便签上,“再坚持一下”“为女儿而骑”等字句,成为比奖牌更动人的风景。心理教练张美惠的研究显示,85%的参赛者表示,比赛中突破的不仅是体能极限,更是自我设限的心理障碍。
赛事进行到后段,太阳逐渐升高,柏油路面开始蒸腾热浪。组委会特意将补给点设在树荫处,志愿者用海水冰镇毛巾为选手降温。“沿路看到跃出海面的海豚群时,突然觉得名次不重要了。”来自香港的教师李心怡在休息站分享道。这种与自然相遇的惊喜,让竞技回归到生命体验的本真。
环保团队在赛道沿途设置了分类回收站,并将碳排放量折算成树苗捐赠给社区。“比赛不该是征服自然,而是学习如何与万物共生,”环保顾问王明德指着选手们水壶上的可降解标签说,“连号码牌都是用海藻基材制作的。”这种生态理念的融入,使挑战自我的过程同时成为践行可持续生活的方式。
当第一名选手冲过鹅銮鼻灯塔下的终点线时,夕阳正将珊瑚礁染成玫瑰金色。但更动人的画面发生在关门时间前——最后抵达的54岁面包师傅蔡宗霖在众人掌声中推行过线,他的骑行服上别着已故妻子的照片:“她生前最爱这里的日落,我说要带她看最慢的风景。”
赛事创始人陈光辉在颁奖典礼上坦言:“我们坚持不设高额奖金,因为真正的奖励是突破自我后的蜕变。”夜幕降临时,选手们坐在草坪上分享着盐酥鸡和珍珠奶茶,码表上的数据早已被海风吹散,但眼中跃动的光证明:这场向自我发起的挑战,终将成为继续前行的力量。正如灯塔旋转的光束,照亮的不仅是赛道,还有每个人内心未被发现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