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我们已站在溪头古道的起点。这条隐匿在闽北群山中的石阶路,如同一条被岁月磨光的玉带,蜿蜒伸向云雾深处。脚底触碰到被无数先人踩踏得温润的青石板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里曾是闽浙商旅往来的要道,也是无数游子归乡的必经之路。
据《延平府志》记载,此道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当年朱熹赴武夷山讲学,曾多次经此道往来,在岩壁上留下「鸢飞鱼跃」的题刻。
二、石阶上的文明密码沿着宽约1.5米的石阶缓缓上行,可见路面由三种石材巧妙拼接:溪坑石作基,青石板铺面,红砂岩镶边。这种「一路三色」的营造法式,暗合古人「天地人三才」的哲学思想。每隔百步便有一处缓台,台侧往往设有石凳,凳面已被倚坐得泛出包浆。
(示意图:古道石材拼接细节)最令人称奇的是排水系统。石阶两侧暗藏竹节状引水槽,雨天时山水会顺着槽道潺潺流淌,既保持路面干爽,又形成「清泉石上流」的景致。这种将实用与审美融为一体的智慧,正是先人「道法自然」的生动体现。
三、驿站遗址的沉思行至山腰,可见半塌的「清风亭」遗址。残存的石柱上,一副楹联依稀可辨:「挑日月双肩风雨,踏山河万里云霞」。这应是当年挑夫歇脚时留下的感慨。亭后原有的驿站在清代改为茶庵,墙上还嵌着道光年间的茶捐碑,记录着「每担茶抽钱三文」的旧规。
坐在断垣上小憩,恍惚能闻到百年前的茶香。想象那些穿着草鞋的茶商,在此用粗陶碗喝着本地产的「白毫银针」,谈论着福州茶市的行情。这条古道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闽北茶文化的传播脉络。
四、摩崖石刻的对话最险峻的「鹰嘴岩」段,岩壁上密布着宋元以来的题刻。有商旅刻的「平安」二字,有学子题的「青云直上」,还有戍边将领留下的「镇守海疆」——原来明代抗倭时,这支古道曾是戚家军调兵的重要通道。指尖抚过这些深深浅浅的刻痕,仿佛在与不同时代的行人隔空对话。
(提示:文物保护法规定,参观石刻请勿拓印或触摸) 五、古道新生的启示当现代公路盘山而过,古道曾沉寂多年。近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地采用「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了部分路段。现在每逢周末,总能看到亲子家庭来此徒步,年轻人在清风亭遗址写生,还有台湾来的寻根团带着族谱对照地形。
一位正在拓印碑文的学者说:「古道的价值不在石头本身,而在于它串联起的生活记忆。每块石板都是活态的地方志,等着我们用脚步去阅读。」
结语:足迹永续夕阳将古道染成金色时,我们抵达终点处的古村落。村口老人正在用古法捶打艾草做青团,炊烟袅袅中,仿佛看到历代行人在此歇脚的身影。这条用脚步丈量过的古道,已然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桥梁。当我们小心翼翼地踏过每一块石板,不仅是在追寻先人的足迹,更是在为后人留下这个时代的印记——关于如何守护文明血脉,如何让历史的回响永不消散。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