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当城市还在沉睡时,溪头村的茶山上已经隐约可见头戴斗笠的身影。缭绕的晨雾如同轻纱般覆盖着层叠的茶田,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这里是闽北著名的茶叶产区,每年清明前后,正是采摘春茶的最佳时节。
· 破晓时分的茶山跟随茶农李大爷踏上湿润的田埂,他指着沾满露水的茶树叶说:“采茶要赶早,露水茶最香。”六十岁的李大爷有着古铜色的脸庞,手指因常年采茶而粗糙却异常灵巧。他演示着标准的“两叶一芯”采摘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嫩芽,轻轻向上一提,清脆的“啪”声后,一片完整的嫩叶便落入竹篓。
“机器永远替代不了手工采茶,”李大爷边采边说,“每片叶子生长状态不同,需要人工判断采摘时机。就像照顾孩子,要懂得因材施教。”他的竹篓里,嫩绿的叶片渐渐堆积,像一捧鲜活的春天。
· 舌尖上的时间艺术正午时分,采下的茶叶被送往山下的制茶作坊。在这里,第三代制茶师小琳正在200度的铁锅里进行“杀青”。她赤手在滚烫的锅中翻动茶叶,手法如行云流水。“温度差一度,味道就不同,”她额头沁出汗珠,“爷爷说这是‘人与茶的对话’。”
随后是揉捻、发酵、烘干等十余道工序。小琳打开烘焙机,一股复合型香气扑面而来——似兰花香,又带蜜糖甜。“这就是溪头乌龙特有的‘山头气’,是这片土壤的恩赐。”她捧起一把茶叶,眼中闪着骄傲的光。
· 茶汤里的人生哲学傍晚,李大爷用刚制好的茶叶泡功夫茶。橙黄的茶汤在白瓷杯中荡漾,他缓缓道出茶农的智慧:“采茶要顺应自然,制茶要把握火候,品茶要静心体会。就像人生,急不得,也慢不得。”窗外,夕阳给茶山镀上金边,采茶人背着满篓收获沿小路归来,剪影如诗。
“我们采的不是茶叶,是时光。”——溪头村茶谚
· 传承中的新芽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归茶山。大学生李铭开发了“云认养茶树”项目,让都市人通过手机参与茶园管理。“我们要让传统茶文化长出新的根系,”他指着直播设备说,“就像茶树需要新枝,茶农也需要新思维。”
暮色渐浓,茶山的轮廓在夜色中温柔起伏。这一天,我们不仅学会了采茶技巧,更读懂了茶农对自然的敬畏、对时间的尊重。当茶杯中的热气袅袅升起,仿佛看见那些在晨雾中劳作的手,正把一片片绿叶变成流淌的诗歌。
后记:离开溪头时,李大爷塞给我一包茶叶:“带点山里的味道回去。”如今每当我泡开这些茶叶,总会想起那个清晨——露水打湿裤脚,茶香萦绕指尖,而关于坚持与传承的故事,正随着茶汤的温度,缓缓流淌进更多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