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峡作为长江三峡的起点,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仅8公里,却以“夔门天下雄”的险峻著称。两岸峭壁如削,最窄处不足百米,江水湍急奔腾,形成“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壮观景象。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咽喉要道,更是承载三千年巴渝文明的历史长廊。
自李白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绝唱,瞿塘峡便成为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杜甫在夔州居住期间创作了四百余首诗作,其中《瞿塘两崖》描绘“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白居易“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的意境,至今仍在月光笼罩的峡江中流淌。这些诗篇如同刻在悬崖上的文化密码,让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交相辉映。
北岸绝壁上残存的古栈道孔洞,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鲜活化石。从战国时期“凿石开道”的尝试,到明清时期完善的木质栈道系统,这些深嵌岩壁的方孔曾支撑过无数商船纤夫的身影。在机动船尚未普及的年代,纤夫们喊着号子、躬身拉纤的剪影,与惊涛拍岸的轰鸣共同构成峡江最悲壮的生存画卷。如今虽已听不见号子声,但石壁上磨出的深痕仍在诉说着“蜀道之难”的往昔。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瞿塘峡见证了无数历史转折。东汉公孙述据守白帝城,诸葛亮布设“八阵图”阻击东吴水师,南宋余玠依托山地防御体系抵抗蒙军……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三国时期刘备托孤的白帝城,成为忠义文化的象征。1949年解放大军突破国民党军队设置的江防工事,更让这片山水浸润了现代中国的革命记忆。
三峡水库蓄水后,瞿塘峡段水位上升30余米,大量摩崖题刻永沉江底。其中宋至清代的“中兴圣德颂碑”、“皇宋中兴圣德颂”等数十方碑刻,曾被誉为“水下碑林”。通过考古工作者实施的拓片抢救工程,这些记录着历代政治、水利、航运信息的文化瑰宝得以数字化重生。而今乘船经过夔门,游人仍可通过岸上的复制碑刻,想象那段“石壁镌文证古今”的岁月。
随着三峡工程建成,瞿塘峡呈现出“高峡平湖”的新貌。曾经险滩密布的航道变得平稳,红叶漫山的景色与碧绿江水相映成趣。当地政府通过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让古栈道变身观光步道,夔门观景台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当游轮鸣笛驶过135米水位线的夔门,亘古不变的悬崖与现代化船队共同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