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这座立体山城的怀抱中,歌乐山不仅是一座自然地标,更是一座流动的音乐博物馆。千百年来,当地民众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民俗乐器,这些乐器如同山间的清泉,流淌着巴渝文化的韵律。
歌乐山人最早的音乐探索始于对自然材料的运用。"石磬"是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选用山间特有的青石打磨而成,敲击时能发出清越悠长的声响。每逢丰收时节,村民会用石磬演奏《丰收调》,浑厚的石鸣声在山谷间回荡,仿佛山石在与人类对话。另一种特色乐器是竹筒鼓,将毛竹筒蒙上蛇皮,敲击时既有鼓的沉稳,又带着竹特有的清脆,常用于民俗节庆的伴奏。
歌乐山丰富的竹资源催生了多种竹制吹奏乐器。最特别的是"三孔竹埙",这种乐器虽结构简单,但通过吹奏技巧的变化,能模拟山风掠过竹林的声音。老艺人张大山曾用改良的七孔竹埙演奏《雾都晨曲》,将山城晨雾的朦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用细竹制成的"竹口弦"也是妇女们喜爱的随身乐器,轻轻弹动便能发出泉水叮咚般的悦耳声响。
清代以来,随着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徙,各种弦乐器在歌乐山落地生根。最具特色的是改良版"川胡",琴筒采用当地生长的泡桐木,音色比传统二胡更为柔和。在茶馆戏台上,艺人们常用川胡伴奏川剧高腔,琴声如泣如诉,演绎着市井人生的悲欢离合。而用竹片和丝弦制作的"竹琴",则是孩童启蒙的常见乐器,简单的拨弦声中传承着古老的音律智慧。
近年来,歌乐山民俗乐器正在经历创造性转化。年轻制琴师李晓舟将传统竹埙与电子扩音技术结合,开发出能适应现代舞台的"电声竹埙"。歌乐山小学更将民俗乐器纳入音乐课程,孩子们在学习石磬演奏的同时,还能接触到3D打印技术制作的改良乐器。2019年成立的"山音组合",用民俗乐器演绎流行音乐,在短视频平台获得数百万点赞,让古老乐音焕发新的生命力。
歌乐山景区特别开辟了民俗乐器体验区,游客可以亲手尝试制作简易竹口弦,或在专业指导下学习基本的石磬敲击技巧。每年举办的"山城音乐节"更是成为民俗乐器的展演平台,老艺人与音乐学院师生同台交流,碰撞出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火花。这种活态保护模式,不仅让民俗乐器得以延续,更使其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
夜幕降临时,歌乐山间仍会隐约传来石磬的悠扬声响,那是守山人在演奏古老的《月光曲》。这些历经岁月打磨的民俗乐器,不仅是山城声音的记忆载体,更是巴渝人民精神的音乐印记。当现代都市的喧嚣渐次沉寂,不妨静心聆听这些来自大山的音乐之声,在传统乐音的浸润中,感受这座立体山城独有的文化脉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