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丫岛的蜿蜒小径上,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穿过凤凰木的枝叶,远处渔船的马达声与浪花拍岸的节奏交织成独特的韵律。这座距离香港中环仅30分钟船程的离岛,正悄然成为都市人逃离喧嚣的理想之地,而更令人惊喜的是,散落在岛上的十余家艺术工作室,正以无声的创造力重塑着这座渔岛的肌理。
沿着榕树湾码头向洪圣爷湾方向漫步,一栋被爬山虎覆盖的白色石屋跃入眼帘。这里是澳洲裔玻璃艺术家Lena的工作室「Sea Glass Ateper」,落地窗外180度的海景画框般定格着海天变幻。她独创的「潮汐系列」作品将海水冲刷的玻璃碎片重新熔铸,在阳光下折射出深浅不定的蓝绿色波纹。“每次台风过后,我都会去沙滩‘寻宝’,大自然的打磨让这些玻璃拥有机器无法复制的质感。”Lena边说边展示着工作台上正在镶嵌的波浪形吊灯,玻璃表面细密的凿痕竟与窗外礁石上的纹路惊人相似。
穿过种植着有机蔬菜的梯田,竹林深处的「泥语工坊」散发着潮湿的陶土气息。香港本土陶瓷艺术家阿May坚持使用南丫岛红土创作,她的茶具系列带着明显的手捏痕迹,壶嘴处故意保留的褶皱像是海浪凝固的瞬间。“岛上的红土含铁量高,烧制时会产生独特的斑驳效果。”她捧起尚未上釉的茶杯胚体,阳光从茅草屋顶的缝隙漏下,在粗粝的表面投下细碎光斑。工作坊角落堆着从废弃渔船拆下的柚木,这些将成为未来装置艺术的骨骼。
索罟湾渔排区的「浮屿画室」里,油彩与海腥味奇妙地混合着。英国画家Tom的帆布上永远跃动着海的意象:渔网在半空舒展的抛物线、系泊缆绳在潮水中的螺旋轨迹、甚至海鲜酒家霓虹灯在浪尖的破碎倒影。他的《潮间带日记》系列用丙烯记录滩涂生物随潮汐变化的生存状态,岩礁上的藤壶群落在他的笔下化作金色星云。“每天观察潮位变化就像在读一首循环往复的立体诗。”Tom调色板上的蓝正在层层叠加,准备捕捉即将到来的暮色。
周末的榕树湾广场变身露天艺术市集,岛民们将创意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藤编艺人用渔船淘汰的缆绳编织灯罩,银匠把生蚝壳熔进珐琅首饰,更有退休渔民开办的「渔网再生工作坊」,教游客将破旧渔网改造成购物袋。这些看似朴拙的手作,实则是岛屿记忆的物质载体——某串贝壳风铃的声响可能复制了1970年代渡轮的汽笛,某块蓝染方巾的纹样脱胎于传统虾笼的编织法。
每年11月的南丫岛艺术节期间,艺术家工作室夜间的灯光会连缀成璀璨珠链。行为艺术家在废弃学校演绎环境戏剧,沙滩上突然出现的沙雕城堡在涨潮时上演「消失的艺术」,就连晾晒的咸鱼都成了临时展览的背景幕。这场持续72小时的艺术事件,最终以码头焚烧大型竹构装置《蜃楼》达到高潮,火光中重生的灰烬将被收集起来,成为来年陶瓷作品的釉料成分。
当渡轮缓缓驶离南丫岛,夕阳将工作室的玻璃窗染成琥珀色。这些散落在渔村小巷与山林秘境中的创意据点,不仅是艺术家个体的表达空间,更构成了一个持续生长的有机艺术生态——就像岛上随处可见的榕树气根,在咸湿的海风中不断寻找着新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