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香港西南部的大屿山,不仅是全港面积最大的岛屿,更是一座承载千年文明的露天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刻到宋代盐场遗址,从清代炮台到佛教圣地,大屿山的历史遗迹如同一串珍珠,串联起香港从渔村到国际都会的演变轨迹。
在石壁水塘东岸的岩面上,八组由同心圆、螺旋纹组成的石刻(距今约3000年),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几何图案可能与祭祀活动相关,2019年数字化扫描发现隐藏的波浪纹,为研究南中国沿海先民文化提供新线索。
考古发现
总面积4200平方米晒盐场遗迹
宋代青白瓷碎片
煮盐工具残件
2002年竹篙湾考古发掘揭示的宋代盐场,印证了《宋会要辑稿》中关于东莞盐场的记载。通过地层分析,学者复原出引海水→沉淀→曝晒→煎煮的完整制盐流程,说明大屿山曾是南中国重要食盐供应地。
1832
清廷修建东涌所城
1898
英军进驻改造
1983
列为法定古迹
这座占地650平方米的军事要塞,现存6门1880年代前膛炮仍指向海面。2017年修缮时发现的火药库通风系统,展现清代工匠的防潮智慧。
始建于1736年的杨侯古庙,壁画中既有道教神祇又见荷兰商船形象
宝莲禅寺保存的明代《大藏经》与当代青铜大佛形成时空对话
当旅客乘坐昂坪360缆车掠过宋代盐场遗址上空时,脚下这片土地正进行着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大屿山的历史遗迹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香港多元身份的根基——在这里,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传统信仰与现代精神达成奇妙平衡。
“每一块城砖都在诉说,香港从来不只是转口港。”——历史学者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