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大屿山绵延的海岸线与青翠山峦间,风筝不仅是孩童的玩具,更是一门承载传统智慧与匠人精神的手艺。这里的人们用双手编织竹条、糊纸绘彩,将翱翔天际的梦想编织成风筝的骨架。每一个风筝的诞生,都是对自然与人文的深情对话。
自明清时期起,大屿山渔民便以竹制风筝祈求出海平安。传统"八角鹞"以其八面迎风的稳定性,成为当地符号:
材料来源:就地取材的桂竹与宣纸
功能演变:从祭祀用具到大众娱乐
传承现状:仅存3家工坊延续古法制作
材料准备
制作周期约8小时,需备:
2年生竹篾(宽0.5cm)、桑皮纸、鱼胶、矿物颜料、100米特制风筝线
竹骨定型:火烤弯曲竹条成蝶翼弧度
十字绑扎:采用8字绕线法固定关节
蒙面裱糊:三层湿裱法确保张力均匀
彩绘点睛:传统吉祥纹样需静置24小时
"线轮转动三缓两急,恰如人生收放之道"——大澳风筝匠人陈伯
风力等级 | 放线长度 | 调整技巧 |
---|---|---|
3级 | 50米 | 45度仰角收放 |
5级 | 120米 | 八字形控线 |
大屿山风筝节已发展为国际性文化盛会:
2023年数据:
✓ 吸引23国选手参赛
✓ 夜间LED风筝秀点击量破亿
✓ 青少年工作坊培养600余名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