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艺术的浩瀚长河中,烙画以其独特的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而城隍庙作为承载民间信仰与市井文化的标志性场所,其烙画艺术更是将历史、信仰与工艺融为一体,成为一道令人惊叹的文化风景。
一、城隍庙与烙画的历史渊源城隍庙自古便是民间祭祀城隍神的中心,也是市井文化的聚集地。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繁荣,城隍庙周围逐渐衍生出丰富的民俗艺术形式。烙画——一种以烙铁为笔、木材或宣纸为媒介的绘画技艺,因其成本低廉且易于保存,很快成为庙会集市上的热门商品。
据《地方志》记载,城隍庙烙画最早可追溯至清代中期。当时的匠人受庙内壁画启发,尝试用烙铁在木板上烫出城隍故事与吉祥图案,既用作祭祀供奉,也作为香客的纪念品。这种工艺逐渐发展出“以火为墨,以温为色”的独特语言,成为地域文化的象征。
二、烙画工艺的独特性城隍庙烙画的创作过程融合了绘画与雕刻的双重技艺:
工具考究:匠人需使用特制的电烙笔,通过调节电压控制温度,实现从浅褐到焦黑的多层次色调。
技法繁复:通过“点烙”“擦烙”“晕烙”等手法,模仿水墨画的皴擦点染,却因烧灼特性形成不可逆的肌理。
题材鲜明:常见主题包括城隍出巡、二十四孝故事、吉祥寓意的花鸟虫鱼,兼具宗教性与世俗审美。
与普通绘画不同,烙画一旦下笔便无法修改,要求创作者具备极强的空间把控力。城隍庙老艺人张德福曾形容:“烙画如修行,每一笔都是与火的对话。”
三、艺术价值的多元呈现城隍庙烙画的艺术魅力,在于其跨越了工艺与纯艺术的界限:
材料美学:木材天然纹理与烙痕的结合,产生类似古籍泛黄的岁月质感。
色彩哲学:仅凭棕褐色调的变化,便能通过明暗对比营造立体感,彰显“少即是多”的东方美学。
文化符号:画面中常暗含道教八卦、如意纹等元素,成为解读地方信仰的视觉密码。
2015年,城隍庙烙画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作《城隍巡游图》更以长达6米的烙画长卷,生动再现了清代庙会的盛况。
四、当代传承与创新探索面对现代社会的冲击,城隍庙烙画正经历着蜕变:
年轻匠人尝试将动漫IP与传统纹样结合,创作出“Q版城隍”系列文创产品;
数字技术被引入创作流程,通过3D建模预演烙痕效果,降低学习门槛;
跨界合作频繁展开,如与当代艺术家合作烙画装置《火之图腾》,在威尼斯双年展引发关注。
正如非遗传承人李婉莹所说:“火的温度从未改变,但照亮的已是新的时代。”城隍庙烙画正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叙事。
从庙宇深处的袅袅香火,到国际展台的聚光灯下,城隍庙烙画用灼热的笔触证明:真正的传统,永远活在持续的创造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