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台南市中西区的赤嵌楼,初建于1653年荷兰殖民时期,原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行政中心「普罗民遮城」。红砖砌成的城墙与瞭望台,见证了17世纪大航海时代的风云变幻。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以此作为承天府治,开启了明郑时期的治理。清领时期则成为台湾道署所在,建筑融合了中式亭台楼阁,形成今日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
1895年甲午战争后,赤嵌楼历经日治时期的改建,增加了日式庭园元素。二战期间曾遭轰炸损坏,战后经多次修缮,于1983年被指定为一级古迹。每一块砖石都刻印着台湾400年的殖民史、移民史与文化交融史。
赤嵌楼建筑群由海神庙、文昌阁与蓬壶书院组成:
海神庙:清代重建的闽南式建筑,屋脊上的交趾陶装饰展现传统工艺之美
文昌阁:三层歇山顶楼阁,曾是清代科举考场,现供奉文昌帝君
残迹保存:荷兰时期的城墙基座、古井与炮座,与中式建筑形成时空对话
庭院中陈列着郑成功受降图碑、林爽文事件相关石碑等9座清代古碑,如同露天的历史档案馆。
赤嵌楼不仅是建筑实体,更是文化符号:
信仰中心:文昌阁延续文人祭祀传统,每年考季吸引学子祈愿
城市地标:楼前石狮、石象与「赤嵌楼」匾额成为台南精神象征
节庆舞台:中秋赏月、元宵灯会等传统活动在此举办,延续生活记忆
夜间灯光映照下的赤嵌楼,更具历史沧桑感,与周边现代化街道形成鲜明对比。
近年来,赤嵌楼通过数字化导览、AR复原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并定期举办古迹保育讲座。2022年启动的「赤嵌风华再现计划」,结合考古研究与建材修复,让古建筑在现代化城市中持续诉说故事。作为台湾历史的缩影,它提醒着人们:守护历史,才能走向未来。
「一片赤心嵌古城,万般沧桑话斜阳」——赤嵌楼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