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653年的赤嵌楼,作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古蹟之一,见证了荷据时期、明郑时期至清领时期的历史变迁。这座原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要塞的建筑,如今已成为台南市的文化地标。近年来,赤嵌楼突破传统古蹟的静态展示模式,通过策划现代艺术展览,让三百多年的历史建筑与当代艺术展开深度对话。
赤嵌楼的建筑本身即是艺术的载体——红砖砌成的城墙、中式歇山屋顶与西式拱廊的混搭风格,构成了独特的展演空间。策展团队巧妙利用这种特质:在普罗民遮城遗迹区,灯光装置投射出殖民时期的航海地图;在文昌阁,新媒体艺术以互动投影重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场景。这种展览方式不仅保护了古蹟本体,更让观众在行走间感受时空的层次感。
「古蹟不是被冷冻的标本,而是能与当代生活共振的生命体」——策展人陈雅慧如此诠释展览理念。
2023年举办的「海潮之声」特展颇具代表性。艺术家王文志以漂流木编织成巨浪造型,悬吊于赤嵌楼中庭,隐喻台湾的海洋移民史;摄影师沈昭良的系列作品《城墙光影》,则通过长曝光技术捕捉不同时段的光线在砖墙上的变化,呼应建筑历经的岁月痕迹。这些作品不以复刻历史为目的,而是通过当代审美视角,引发观众对历史记忆的重新思考。
材质对话:不锈钢雕塑与红砖墙的冷暖对比
技术对话:VR重建17世纪赤嵌街景
观念对话:行为艺术演绎历史事件
展览特别强调与在地社区的连结。台南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以赤嵌楼龟碑为灵感,创作互动式光影雕塑;附近药店第二代提供的古药方,成为艺术家制作气味装置的素材。这种参与式创作不仅打破「高雅艺术」的藩篱,更让古蹟真正成为市民共同书写的文化文本。周末的艺术家座谈会上,常有长者分享童年记忆中的赤嵌楼,与年轻创作者的想象相互碰撞。
在古蹟中引入当代艺术难免面临挑战。策展团队与文资专家合作制定严格规范:不得钻孔钉挂、使用可逆性安装工法、控制灯光紫外線强度等。例如悬挂作品时采用博物馆级磁悬浮系统,避免对建筑结构造成负担。这种谨慎态度体现的文化伦理,反而激发出更多创意解决方案,如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虚实叠加」的展览效果。
赤嵌楼的艺术实践为文化资产活化提供了新范式。当游客在郑成功受降图碑前观看AI生成的殖民时期贸易动画,或是在古井遗址旁聆听电子音乐家采样的民间歌谣时,历史不再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成为可感知的立体经验。这种跨越时空的创意联结,正重新定义着我们与文化遗产的关系——古蹟不仅是过去的见证者,更可以是创造未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