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嵌楼,这座矗立于台南市中心近四百年的历史建筑,不仅是台湾重要的文化地标,更承载着荷据时期、明郑时代至清领时期的层层历史记忆。红砖瓦墙与闽南式屋顶交织出独特风貌,而真正让古蹟「活起来」的,是一群默默奉献的文化志愿者。他们以行动证明:古蹟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民参与的文明工程。
一、赤嵌楼的历史价值与保护挑战始建于1653年的赤嵌楼,原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建造的普罗民遮城,历经郑成功改称承天府、清代重修,至今仍保留着文昌阁、海神庙等建筑群。2019年文化部统计显示,赤嵌楼年参观人次突破百万,但高频次的游客活动、气候变迁导致的建材老化,以及都市开发带来的环境压力,使古蹟维护面临严峻挑战。
专家指出,赤嵌楼的砖石结构每年需进行至少两次专业检测,日常维护更需要精细化的持续投入。 二、志愿者体系的建立与运作2000年,台南市文化局启动「古蹟守护者计划」,招募培训志愿者参与赤嵌楼的日常维护。志愿者需接受40小时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建筑历史、导览技巧、基础维护知识等。现役志愿者陈文渊分享:「我们就像古蹟的家庭医生,每天巡视有没有裂缝、潮湿或人为损伤,即时通报专业团队处理。」
志愿者分工明确:导览组负责双语解说、活动组策划传统节庆体验、维护组协助环境清洁与巡查。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典藏小组」,他们运用3D扫描技术建立建筑数据库,为修复工作提供精准参考。这种「专业指导+公民参与」的模式,使赤嵌楼连续三年获得文化部古蹟管理评鉴优等。
三、志愿行动的文化影响力志愿者的付出超越技术层面,更重塑了公众与历史对话的方式。通过举办「砖瓦修复工作坊」、「古地图解密」等活动,志愿者将硬性的保护知识转化为互动体验。游客林小姐反馈:「志愿者讲解郑成功接收荷兰降书的故事时,会拿出复刻的条约文书让我们触摸历史,这种感染力是语音导览无法比拟的。」
此外,志愿者开发的「走读赤嵌楼」APP,结合AR技术重现明清时期街景,累计下载量已破10万次。这种创新传播使古蹟保护议题成功触及年轻族群,2023年志愿团队中30岁以下成员比例较五年前增长40%。
四、永续发展的反思与展望尽管成效显著,志愿者制度仍面临老龄化、经费不足等挑战。目前65岁以上志愿者占比达35%,如何吸引青年持续参与成为关键。文化局近年推出「校园古蹟大使」计划,与成功大学合作开设学分课程,同时引入企业CSR资源开发志愿服务积分系统,志愿者可通过服务时数兑换文化商品。
未来更规划结合物联网技术,让志愿者通过APP即时上传巡检数据,建构智能化的古蹟预警机制。赤嵌楼的案例证明,当古蹟保护从「围墙内」走向「全民共治」,历史资产便能真正成为凝聚社区认同的活态文化。正如资深志愿者黄美华所说:「我们守护的不只是砖瓦,而是可以让下一代触摸到的时代脉络。」这份由下而上的守护力量,正是文化保存最动人的风景。